浙江在线11月1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李月红 通讯员 方扬帆)校园书店,是每一代人炽热的青春记忆。在那里,见证了每个学子曾经的梦想,努力。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十九大报告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倡导全民阅读,让更多的实体书店重返校园,满足青少年学子日益增长的多样性文化需求,也是题中应有之义。我省以省新华书店集团为龙头,积极参与校园实体书店建设,并将阵地建设从高校延伸至中小学校园,在全省建起77家实体书店,为青春校园增添文化新气象。
校园书店,高校文化建设阵地
11月7日中午,正是大部分学生的午餐时间。浙江传媒学院图书馆一楼的“颜品·新华书店”,热闹又安静。热闹的是,七八十个座位座无虚席,不少同学一大早来这里看书;安静的是,有的人在看书、有的人在低声交流、有的人在摄影创作,秩序井然。
“颜品”,一家由省新华书店集团联合浙江传媒学院联合打造的省内最大校园书店。开业两个月以来,这里每天都在上演“一座难求”的热闹场面。
走进“颜品”,店内约有600平方米,呈开放式布局,无需刷卡即可进入。书店为三进式,一进中岛为水系区,静水细流,浮萍浅卧,沉鱼慢游,水系两侧分布着8张小圆桌,以镂空书柜隔断,切割出一个个半独立空间,学生们三三两两地坐在书桌前看书。
二进区为书店区,高大的书架林立,4万册新书分门别类摆放在书架上;周边再度隔出数个拱形阅读区,陈列着中国文学、政治经济等主题图书,每个主题区均设有独立空间。据说有一个女同学太喜欢这里,一连4天来看书,从早晨8点开门,坐到晚上10点开门,刷新了阅读新纪录。收银处,做成一个简洁的休闲吧,据学院后勤负责人缪春华介绍,考虑到学生的消费能力,书店内的饮品都限价销售。三进区则为一个小舞台,用于学术讲座发布等。
作为一家校园书店,高校文化元素自然少不了。书店整体呈“弧”形,契合校徽上那双振翅欲飞的翅膀;书店的所有吊灯也如停留在半空中的飞鸟,十分优美;背景墙设计为巨幅毛泽东诗词书法作品《沁园春·雪》,正好呼应二进区的书店匾额“颜品”,这两个字由我省书法家鲍贤伦创作。重阳节前夕,学院邀请百余位老教授来这里坐坐,令不少老先生眼前一亮,“高大上的新华书店开到校园,现在的孩子们太幸福了。”
开一家适应新时代高校师生需求的实体书店,一直是学院党委书记杨立平的心愿。在她看来,高校实体书店建设,既是一所大学的重要文化风景,也是新时期高校时政教育的重要平台。今年上半年,学院牵手省新华书店集团,投入近百万元进行场地改建。新学期前,书店正式亮相。
“颜品”,是从全校师生征求海选出来的店名。它寄托着全校师生对这座实体书店的育人理想——“颜”,意为“颜值”,一所高颜值人才积聚的专业院校,理应有一个同样高颜值的书店;“品”,意为“品位”,希望每个人能在书店里涵养“书卷气”,成长为有品德有品位的人才。
“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和青春活力,这正是新华书店应该重点服务的市场。随着一家家校园书店在全省不断铺开,新华书店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图书供应渠道,而是一个校园文化建设的集成服务商,除提供图书产品之外,新华书店还更多地参与到校园书店的店面设计、业态整合、运营管理、活动组织等方方面面,这对企业提出了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省新华书店集团董事长王忠义说,“校园书店的华丽变身,其原动力来自于全省新华书店卖场的转型升级。近年来,为顺应人们对文化生活的美好追求,我省近百家新华书店中心卖场进行提升改造,纷纷转型文化综合体,打造城市‘文化地标’,赢得了多方赞誉。作为承载着一代代学子青春回忆的实体书店,新华书店理应将更多成功经验向校园书店建设延伸,为全省学生提供更美好的阅读服务。”
网红书店,阅读场所交流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