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频道11月1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叶临风)“作为主管局,对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好表示深深的歉意。”当2017“公述民评”第三场“‘健康城市’怎么建”现场,杭州市卫计委主任滕建荣向在座所有民评代表致歉。
这场公述民评曝光了杭州家庭医生“一人签近千名社区住户”“签完之后再无联系”等现状。滕建荣说,当前正处在加快推进分级诊疗体系建设阶段,其中起核心作用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确实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签约家庭医生真的只是一种摆设吗?
签约医生具体要做什么?
杭州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从2014年开始实行,目前已实现城乡的全覆盖,全市签约服务对象达到200多万人,其中60岁以上覆盖比例达到42%以上。“首先,家庭医生要承担基本医疗的任务,做到小病在社区、大病帮转诊;其次,是提供上门的家庭病床和家庭护理康复。”滕建荣说,他们的初衷是“预防为主,为被签约人做健康管理”。
事实上,签约数量也是一道硬指标,短片里提到“一名签约医生同时负责上千人”的情况,正是硬指标下的产物。于此同时记者了解到,杭州地区的签约医生约4000名,面对上百万的庞大市民群体,他们真的忙得过来吗?
本以为市民签约后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将拥有个人健康顾问,进而得到各种便利,然而签约医生人数不足、药品不足、管理体系有待健全等,都是问题所在。
“我签约已经一年了。签约之前,他们拼命动员我;签约之后,我却感觉不到当初承诺的任何优惠。”一位民评代表说,“转诊大医院”的对接工作根本没做到位,而且金额(300元)和时间(10天)上都有严格局限,导致效果甚微,最后就变成了面子工程。
“刚才有关部门的同志说‘有需要就打电话’,可家庭医生只留座机电话,下午5点下班后,我该怎么找您?我找不到您!”面对层层质疑,现场可谓“辣劲十足”。
如何改变“被签约”的尴尬局面?
老百姓何时可以享受到予以的承诺?
尽管分级诊疗体系建设的推进工作任重道远,但只要对症下药,上城区副区长毛素云认为,当前签约医生的种种乱象都是能解决的。“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如何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这个新课题,好好讨论,尽早拿出解决方案。”毛素云当场承诺。
下城区副区长包晓东提出,可以建立复诊提醒制度,要求医生根据大数据特别是长处方的药提醒到病人定时来复诊。
针对“药品配送难”的问题,包晓东希望能够通过大数据,开展“智慧药房”的试点工作。对于这个提议,滕建荣表示,目前药品配试点工作已经开始进行,下一步争取向全市铺开,尽快让老百姓享受到优惠。
配药上门难、被签约形式化、智慧医疗不智慧、全市不平衡……诸多问题,归根到底是老百姓的获得感不够。“杭州的智慧医疗家庭签约医生改革和创新,是走在全国行列的。如今,我们要想办法为全国提供更好的经验。”新华社浙江分社副总编方益波建议,首先要注重对基层全科医生的培养;其次要利用好杭州“互联网+”的优势,运用信息化手段有所创新;最后,有关部门对市民作出的诸多承诺,应该有更清晰的时间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