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0周年,12月13日是第四个国家公祭日。“不可忘却的记忆-南京大屠杀史实”阅读寻访行动,由南京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南京出版传媒集团、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指导,南京报业传媒集团龙虎网、南京广播电视集团少儿频道、现代快报主办。活动以“勿忘国耻、圆梦中华”为主题,以“寻访遗迹,回望记忆;阅读历史,照亮未来”为主线,将寻访遗迹与阅读书籍相结合,在南京大屠杀历史遗迹阅读南京大屠杀史的相关书籍,形成寻访遗迹、缅怀逝者、铭记历史的系列行动。
“读书、写书、传播,对于传承历史、传承记忆有着重要的作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说,在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0周年之际,我们在纪念馆举行这场活动有着特殊的意义,是希望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阅读这段历史,讲述这段历史,共同铸造我们的家国情怀,也为我们子子孙孙永久的和平不懈努力。现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86岁的陈德寿老人和参与活动的领导嘉宾共同启动了本次阅读寻访行动,首场读书会活动也正式开始。
南京师范大学诗歌朗诵艺术团现场朗诵了诗歌《山河永固》,带大家一起回望黑暗的日子,去追溯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捍卫人类尊严的岁月。江苏省朗诵协会会员、南京秦淮朗诵表演艺术协会理事蔡晓鸣也来到现场,朗诵了《南京大屠杀史》中第一章“南京保卫战”的节选。在蔡晓鸣的朗读过程中,每一位观众都屏气凝神认真倾听,尤其是听到最后守军将领们壮烈殉国时,现场鸦雀无声。
当前南京大屠杀史研究最重要任务
就是推动西方更了解这段史实
蔡晓鸣所朗诵的这段内容,就是来自首场读书会的阅读书籍《南京大屠杀史》。这本书中对侵华日军在南京的屠杀暴行、性暴行、城市破坏及劫掠暴行等,进行了全方位研究,揭示了历史的真相,有力地驳斥了日本右翼否定南京大屠杀史实的谬论,成为中国首个国家公祭日全民读本。
《南京大屠杀史》主编、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荣誉资深教授、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院长张宪文教授也来到现场,83岁高龄的他接到邀请时,立马爽快地答应了,他说这个活动很有意义。他提到,对于80年前的南京大屠杀惨案,目前在中国已得到广泛认知,但很多西方民众并不了解日军曾犯下的暴行。长期以来,美国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书籍只有两本:一本是张纯如女士的《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另一本是去年才出版的《南京不哭》。
“只有这两本书远远不够。要让全世界都认识到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最重要的是宣传。”张宪文强调,推动西方世界了解南京大屠杀史实,是当下史学界和档案学界义不容辞的责任。他说,目前《南京大屠杀史》一书正逐渐成为向西方宣传南京大屠杀史实的重要资料,已被翻译成英文、韩文,未来还将发行俄文和哈萨克斯坦文译本。不过,由于日本右翼势力阻挠,在日本翻译或出版这本书,目前仍很困难。
“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0周年了,我们还没有让全世界人民充分认识那段历史,作为研究者我们的任务还是很重。”该书副主编、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张连红说,他非常认同张宪文教授的观点,当前南京大屠杀史研究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推动西方世界更多了解那段历史。
“南京大屠杀这段惨痛的历史记忆,不应仅是南京和中国人民的创伤记忆,也理应成为全人类的记忆。”该书另一位副主编、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王卫星研究员说。
“我认为,批判日本右翼最好的武器,就是对南京大屠杀史理性、客观的学术研究。”王卫星说,用大量的资料、无可争辩的事实来证明。
他提到,在编写《南京大屠杀史》的过程中,很少用形容词,基本都是客观的史料来证实那段历史。“这就是学术研究的理性。”王卫星说,只有我们的学术研究在客观、理性的立场上,才能与世界展开对话,让更多人了解真实的历史。“当我们的学术研究更加深入、更加理性、更加客观时,本身就是对日本右翼最好的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