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嘉兴频道12月2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王雨红 县委报道组 李刚 范冰洁)12月19日,海盐三羊农场,暖阳。
见到陈小东时,他刚从上海农展会上赶回来,一脸疲惫。一照面,他双手递上一张名片,头衔赫然印着:现代农民。
“做现代农民很辛苦,却也很幸福。”面对疑惑,陈小东朴实一笑。
陈小东的幸福感,源于对土地的眷恋。作为海盐三羊农场的农场主,自小在农村长大,陈小东对田地有特别的亲切感。
五年前,陈小东眼见着老家门前的田地日渐荒芜,有了重新回村做农民的冲动。但他心里明白,他这回要做的是现代农民,与祖辈不同。
打定主意。陈小东毅然放弃在城市工作的机会,选择回农村创业。
农场成了陈小东的试验田。记者走进三羊农场,但见秋收后的水田里,鸡鸭成群在啄食残留的稻穗,初看与普通农田并无二样。
沿田埂深入其中,在陈小东的指点下,便会发现别有洞天:顶网挂杜瓜,田里种水稻,水面养南湖菱,底下游泥鳅。

“这是我尝试的稻田立体生态循环种养,让一亩三分地物尽其用。”陈小东有点自得地说,他这样的种养模式亩均年产值近两万元,最高一亩曾创下6万元。
收获来自耕耘。陈小东将创新写在田野上:起初,他采用泥鳅与水稻混养模式,泥鳅既可松土,其排泄物又能当肥料。尝到生态甜头后,他又在顶层增加了杜瓜,水面加种了南湖菱,增养了鱼虾,让稻田生态循环更加“立体”,效益也水涨船高。
“不仅制造业要占领微笑曲线两端,农业也一样。”在陈小东看来,他不仅要卖生态米,更要卖有品牌的生态米。而打响品牌,要靠有创意的产品。
创意在田野上流淌。挖掘江南婚俗,开发出喜米产品,一个套装就可卖1314元;盯住婴童市场,推出宝宝精米产品,打开一片新蓝海……
“一公斤米卖50元,还供不应求。”陈小东说,宝宝精米现场加工成米粉,让消费者眼见为实,放心消费。目前,仅温州地区就有70多家母婴店加盟,很是畅销。
思路一变,市场广阔。去年,陈小东开始“触网”,成立“三羊现代农业公司”和“膳粮派”两家网店,售卖有机大米、土鸡蛋、甲鱼、大蒜等农产品。如今,陈小东进农场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前一天的订单量。令人惊喜的是,今年“双十二”期间,三羊农场线上销售达200多万元。
成功并不独享。农田里的创业传奇引来全国各地取经者,为让他们更好、更快复制成功,陈小东在农场里办起了培训班。每月定时组织课程,除了陈小东主讲外,还邀请专家学者来授课。目前,稻田立体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已在全国推广两万多亩。
对年轻创业者,陈小东更为上心。这两天,陈小东正在规划开建农业创业孵化园,他负责提供场地、设施,年轻人只要带着创意项目来,可拎包入驻。
“我和这些年轻人一起孵化项目,用年轻人的创意和我的经验将农场建设得更加红火。”陈小东说,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让有创业想法的年轻人大展身手。
海盐的田野上,不止一个陈小东。“创意,让农业色彩斑斓。”海盐县农办改革指导科科长朱永光说,为点燃农民的创业激情,县里推出了农村金融产品、设立农民创业专项基金、聘请农技专家为创业导师……
眼下,海盐全县开办家庭农场59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49家,农业龙头企业53家,去年农产品销售额达近30亿元。
记者走笔
农业一样很新潮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作为一名出生在城里的90后,对于农民耕作的最早印象,始于儿时背诵的这首古诗。
长大后,我知道了农业充满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农民劳作支撑起一方土地的经济生产,也连亘着人情世故。
走在海盐田间地头,泥土清香依旧,但农业生产方式早已今非昔比。八字葡萄专业合作社、百合美家庭农场、羊羊乐园……一个个全新的名字,改写着农业古老的内涵。
更令人欣喜的是,田埂上走来一群年轻人。在海盐,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选择归乡还家,投身农业,在广袤的大地上创作着属于自己的作品。
原来,农业也能很新潮。记者采访中深有体会,在海盐当一个农民是幸福的。创业资金有保障、农业技术有导师、技术创新有补助……甚至还有拎包入驻的孵化园,让年轻人大展身手。
冬日,秋收后的田野有点落寂。但从陈小东的自信脸上,记者却分明读出了这片广袤田野蕴藏的勃勃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