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上海在线首页 > 信息资讯 > 上海资讯> 浏览正文


仁济医院急诊团队每天都在“战线”上:医生护士日行万步


 
2018-1-31 22:18:51

  急诊室里总有忙不完的事。青年报记者 常鑫 摄

  据《青年报》报道,发高烧到39.1℃,吃上退烧药,急诊内科女医生继续救治患者,一刻不耽误;一名急诊护士,一天下来要接20多辆救护车,走上15000多步很正常……流感来势凶险,沪上多家医院急诊超负荷运作,庞大的门急诊量给医务人员的身体也带来挑战。

  “地球不爆炸,我们不放假。宇宙不重启,我们不休息。”这条在医护朋友圈里刷屏的微信,正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的真实写照。急诊科,用时间和生命赛跑的科室,为了抢救更多患者,他们一直在努力着……

  80后医生

  自己和孩子都病了也不敢擅离岗位

  “这波流感来势凶险,医院的日急诊量比日常增加了接近一半。”仁济医院急诊科党支部书记刘黎告诉记者,就诊高峰从去年12月下旬开始,平均日急诊量在1500人次以上,其中急诊内科在900人次以上。最高峰的那天是去年12月31日,日急诊量达到1681人次。

  急诊患者中不少和这波流感有关,一些本身体质不佳或是慢性病人,遇到流感,病来如山倒。作为急诊医生,最大压力和风险,还不仅仅在于病人多,而是必须要在很短时间内对症检查,找出疾病的元凶,先把患者的性命救回来。

  “连日连轴转,很多医生其实也病了,吃点药就坚持上岗了,每个人都累得不行,不能麻烦别人替班了;有的还不敢多吃东西,怕万一吐了耽误接诊……”刘黎说。

  前天15时,80后杭医生正在给病人开处方,她是当天的白班急诊内科医生之一。除了随时准备抢救120车送进医院的急救患者外,还要处理抢救室里的突发情况、安排护士调整用药,忙得像个旋转的陀螺。记者看到,她手中危重患者的病例本起码在20本以上。

  记者采访的当天,杭医生脸上一直红红的,其实她自己也是位病人,两天前发热到39℃以上,硬是靠药物将温度降了下去。为了尽快让自己恢复到工作状态,杭医生甚至给自己加了点药量。而她三岁的女儿也处于生病状态中。大家有些担心她的身体,可杭医生说,那么多患者病情还没稳定、手术记录还需要完成,就是休息也难以安心。

  “吃了药温度已经降下去了,没事,扛得住。”杭医生对自己病情回忆有些轻描淡写。她告诉记者,生点小病,在医护圈里带病上班是常有的事,如果请假了,病人就得等,何况好几个患者刚手术完,需要观察病情。杭医生说,目前自己感觉状态还不错,至于女儿,她只能交给家中老人照顾。

  白班护士

  工作量大遭患者“争抢” 每天走15000步

  急诊抢救室内,除了急诊科医生们,来回穿梭的还有近十位护士。护士们正不停地给患者配药、打针。现场紧张而忙碌,不时夹杂着病人催促“快点嘛”的声音。“抢救室的患者实在太多了,光输液用的吊瓶,一个白班下来就要准备100多瓶。”一名护士告诉记者。

  上午9时15分,一辆救护车呼啸而至,李护士和医生们急忙冲到抢救室门口接车,帮忙将患者抬下救护车,评估病情、配合气管插管、执行抢救用药、安排检查等等……各项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十分钟后,又一辆救护车送来。

  这边刚接完120急救车,李护士马上又推着推车在病房里穿梭,不时应患者的要求给病人拔针、量血压。一位患者家属来找李护士,说老人透不过气,李护士立即奔了过去,帮老人调整、固定呼吸机面罩的位置。又有一位家属来问他:“护士,30床挂水怎么少了一瓶? ”李护士向家属讲解病情。话音刚落,又有一位患者说呕吐很厉害……

  作为一名从业多年的护士,李护士说已经很习惯被病人“争来抢去”,往往在她进行手头一项工作的时候,还有好几项其他工作“排队”待办。“走路的时候也在想,下一步要做些什么,千万不能忙中出错。”

  到下午2时多,李护士当天已经参与抢救了20多位救护车送来的患者。这时,李护士的微信运动显示,当天的步数已经达到12000多步。

  “急救室到底有多忙,不用看每天的数据汇总,只要看一看大家微信运动数据就好了。”李护士说,最近每天在她的微信中,运动数据排名靠前的,基本都是当天上班的护士们,虽然大家的活动范围只是一个数十平米的空间,但是一个白班护士一天能走15000步以上。

  记者留意到,李护士腿上穿着弹力袜,类似于足球长筒袜,但是更紧、更有弹性。她说:“一天走下来,腿都肿了。基本上每位护士都有静脉曲张,腿上血管像小蚯蚓一样凸出。我们上班都穿着弹力袜,缓和一下症状。”

  抢救团队

  轮流抢救 万次按压换来心跳恢复

  “每当有急救患者送来医院,我们会用所有的医学知识全力抢救,有的病情实在太重,挽救不回来的,就算是见惯了生死的医生,也无法不难受。”急诊内科的陈医生说,因为急救工作有太多的未知数,每次抢救大家都会通力合作,只要有需要,还会让其他科室的医生过来协助帮忙。

  下午2时左右,急诊陈医生穿梭在抢救室,为病人做检查、确定治疗方案、做出各项处置、与家属沟通病情。突然,一名心脏病患者被紧急送来医院。刚到医院时,患者持续抽搐,始终无意识。在为患者做了简单处理后,陈医生与同事迅速将其抬进医院急诊科进一步抢救。科室医护人员争分夺秒,持续胸外心脏按压,呼吸机辅助呼吸。积极抢救半个小时后,在场医护人员早已是汗流浃背,但心电监护提示仍然是心电机械分离。

  抢救病人原则上超过30分钟,如果心跳、呼吸都未恢复,患者被救回的几率就会很低。但大家分析,患者为年轻男性,仍有很大的抢救成功几率。

  “不放弃!”与死神紧张有序的争夺战一刻也没有停止,胸外心脏按压持续进行。为了达到最佳的抢救效果,四五名医护人员轮流对患者不间断地进行心肺复苏。

  持续抢救一个半小时后,约一万次的按压之后,奇迹终于出现了,随着监护仪发出“滴……滴……滴……”规律心跳声,患者终于恢复了自主心跳和自主呼吸,这让现场的所有医护人员都长舒了一口气。随后,患者被送进心胸外科接受手术。

  陈医生说,急诊室就是这样一个随时需要合力与时间赛跑拯救生命的地方,而他们就是这样一群随时与时间赛跑的人。

  [现状]

  床位不断增加直至不堪重负 无奈要对部分患者实施分流

  下午1时23分,又是一辆救护车呼啸而至,这是一个中风病人,从附近医院转来的,因为病情加重,病人要求转院到仁济医院。看着抢救区已经人满为患,王医生对家属解释说,放病床的地方没有了,只能先把床放在挂号大厅,等有位置再挪进去。

  仁济医院的急诊科抢救室标准床位容量为40张。青年报记者采访的当天,不仅这40张床位全部睡满,还有48张推床从抢救室摆放到了走廊,一直绵延到了挂号大厅。

  急诊科党支部书记刘黎告诉记者,有时候如果医院已经满负荷,也会希望和120协调,如果不是很危重,尽量不要再送病人过来,但有些老病人还是会要求一定到仁济医院。此外,时不时会有来自外省市的危重患者事先不打招呼就会突然冲过来。肺炎患者王阿婆的家属在现场告诉记者,因为之前在仁济医院做过手术,每次发病必须要到这里,就算躺在走廊里也愿意。

  “针对一些经过治疗后病情相对稳定的急诊患者,我们只能做做他们的思想工作,让他们转到附近的杨思医院继续住院观察,这样腾出的床位,可以让更多的急救患者住进来。”刘黎告诉记者,为了让患者放心,医院每天会派出急诊科医生前往杨思医院查房,保证这些患者能继续接受仁济医院同质化的治疗。

  目前,杨思医院一共为仁济医院急诊科提供了30张床位,作为仁济医院(杨思)病区。到1月17日为止,约有10位患者已转到杨思医院继续治疗。

 

编辑:上海在线 shzx.com

+ 相关信息咨讯
·高温天气催热夜经济!申城暑期“旅游外卖”活跃,
·上海气温直冲40℃,这些天用冰箱时,这些细节千万
·2024沪港城市更新研讨会召开,探寻高质量发展“最
·燃动艺术之夏!上海文化广场迎来音乐剧盛宴:四部
·共赴一场夏日狂欢!“苏河清梦·舟游市集”梦清园
·因对磨骨整容效果不满,上海女子持刀划伤医美中介
·上海女子独自徒步希夏邦马雪山失联10天,当地警方
·8月2日22时,上海北横通道东段主线试通车
·新虹街道这里提前竣工!周边居民和商家自此告别困
·申城夜公园人气旺 和平书院里享清凉
版权与免责声明:
1.上海在线 shzx.com 所载作品均转载自境内其他合法网站,均来自我站会员在线投稿,全部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承担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2. 因难以对所有会员投稿文章事前版权筛查,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被侵权需本网删除的,请根据“避风港原则”在作品在本网发表之日或发现被侵权之日起30日内务必发邮件law###shzx.com(发送时请将###更换为@)书面通知我站,若未书面通知我站不负法律责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2024 上海远方信息 上海在线 shz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络作品传播权及著作权声明
媒体合作(发稿采访发布会等)电话:021-34121912 微信:yuanfangnet QQ:156988883 点击可以在线给我们留言,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回复您


公安备案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2854号

工信部ICP备案号:沪ICP备17046604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