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2月4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再次吹响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号角。文件在部署“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时指出,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增强集体经济薄弱村造血功能,全面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2017年以来,我省各地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共消除5053个年收入低于10万元的集体经济薄弱村。这其中,仅温州就成功摘掉了1707个薄弱村的“帽子”,攻下全省四分之一的“消薄”任务。这是怎么做到的?日前,记者走进温州乡村,探寻其中的秘诀。

乐清下坭村大力发展观光农业。
浙江在线2月8日讯(记者 吴勇 通讯员 林建丰)寒冬腊月,温州市瓯海区瞿溪街道肇山村刚建成的桃源景观带很是热闹,前来观雪的游人络绎不绝。忙着开民宿、农家乐的周边村民,告别往年在家“猫冬”的习惯,过起了在家门口“当老板”的日子。春节临近,摸着鼓起来的钱包,每个人笑意盈盈。
这些天,村党支部书记陈道聪开始盘算村里日渐厚实的“家底”:“去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比上年增加了6万多元,我们打算继续做好基础配套,打造3A级景区,擦亮桃源景观带的金字招牌。”
变化就发生在过去一年。因为村集体“囊中羞涩”,肇山村曾是温州典型的经济薄弱村。不仅是肇山村,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温州有集体经济薄弱村1707个,占全省四分之一;没有经营性收入村2288个,占全市五分之二,是全省消除薄弱村任务最重的设区市。
“消薄”,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攻坚战。
如今,从“空壳村”破壳,到“薄弱村”摘帽,再到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在各级党组织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肇山村”经历了蝶变。
项目引进门
“邱老汉”的新梦想
眼下,文成县二源镇湖底村“邱老汉”高山蔬菜种植基地,全新的农业综合体项目已现雏形。守着自己精心照看的600亩基地,二源绿色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邱汉春,开始憧憬这个春节游客盈门的场面了。
“我们这里是浙南闽北高山蔬菜最大的种植基地之一,有了农业综合体,客户可以直接在农产品交易市场里看货。人气旺了,还能把观光农业带起来。”邱汉春兴奋地说。
同样期待满满的,是村党支部书记邱茂聪。因为拥有高山蔬菜种植基地15%的股份,湖底村村集体2017年拿到了5万元的股息,这可是迄今为止村里最大的一笔经营性集体收入。用邱茂聪的话说:“放在两年多前,连想都不敢想。”
“以前,村级组织运转只能靠上头拨款。连二三十元的办公费,都得向镇里伸手,哪还有闲钱做其他事?”作为村领头人,邱茂聪感受深切。
“过去村民不理解我们,认为村两委放空炮,这么偏远的村子要发展‘比登天还难’。”邱茂聪说。去年初,村两委想建农业综合体,找村民筹资时,许多人摆摆手说“你们先干,我们再看看”。“于是我们发动党员带头,流转了200亩土地,效益出来后,村民主动找村干部要求一起干,现在有45人入了股,完成土地流转600亩。”邱茂聪说,今年村里预计可以再流转300亩土地,基地总规模可达900亩,发展空间和竞争力更强了。
去年11月农闲时,邱茂聪鼓励村民到周边的种植专业合作社播种、施肥、浇水、培育辣椒。“如今在家门口就能打工。男的一天能赚150元,女的能赚90元,不少家庭夫妻俩都来帮忙。”忙完家务赶来上班的村民叶耀华说。
村子家底厚实了,邱茂聪着手成立了村级慈善基金站,由村干部带头捐款筹集资金2.5万元,大伙儿用一部分资金,为全村70岁以上老人发放了慰问金。给村里建健身娱乐设施、整修道路、进行环境综合整治……春节就要到了,邱茂聪对未来充满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