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4月2日讯(记者 张品方 陈佳莹 姚弘 通讯员 黄波)
3月的舟山,海风中开始透出些许暖意。又是一年春来早,改革巨轮再度拔锚起航。
一年前的4月1日,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三批自贸试验区形成“1+3+7”的“雁行阵”模式,对外扩大开放,建立国际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体系,对内深化改革,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试点经验。
一年来,浙江自贸试验区不辱使命。制度创新敢为人先,出台40项制度创新成果,居全国前列;营商环境全面优化,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一口受理”综合窗口、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标准地”等投资贸易便利化举措相继落地;产业发展如火如荼,油品全产业链“一中心三基地一示范区”建设不断提速,鱼山绿色石化基地、波音完工和交付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即将于今年投产,首届世界油商大会全球瞩目,曾经的“小岛”舟山,屡屡赢得国际石油巨头和世界五百强企业的青睐。

制度创新敢为人先
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是浙江自贸试验区的一贯坚持。
毕马威在一份制度创新成果评估报告中写到:浙江自贸试验区的40项制度创新成果,均具备一定的创新性,对区域整体发展和油品产业提升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敢为人先,就是敢于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纵观第三批自贸试验区,浙江自贸试验区的40项创新案例中20项为全国首创,50%的首创率远超各地。其中,保税油供应方面的制度创新占50%以上,可见,浙江自贸试验区始终聚焦重点,在以油品为核心的大宗商品领域探索新路子。
“体制机制的每一次突破,都是对相关部门风险把控能力的考验,只有在理念上敢于担当,在实践中落实事中事后监管,才能将制度创新落到实处。”浙江自贸试验区综合协调局局长俞斌告诉记者。
针对油品企业,浙江自贸试验区首创保税燃料油跨关区直供模式,为企业节省二次中转成本,首创保税燃料油先供后报监管模式,以减少供油企业通关时间,在制度层面为企业减负;在油品行业,浙江自贸试验区出台全国首个保税燃料油供应业务操作规范以及国际航行船舶保税油经营管理暂行办法,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准入和高标准监管制度……
“通过跨关区直供,去年我们跨上海及江苏地区的保税油直供量达37.2万吨,节省租罐、物流等成本近2200万元;通过外锚地供油加注,企业对不进港船舶也能提供‘即加即走’服务,供油量迅速提升。”中石化燃料油销售有限公司浙江舟山分公司业务主管王蛟告诉记者,过去,国内的保税油价格与新加坡存在约每吨20美元的价差,正是过去一年制度创新的层层突破,使得舟山成为国内保税燃料油价格洼地和服务高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