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俄罗斯前副总理多吉克在展览开幕现场讲话
捷克展览海报
白俄罗斯展览现场观众
2017年,捷克总统米洛什泽曼在江东门纪念馆敬献花圈
2018年6月5日-7日,《共同见证:1937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先后在白俄罗斯、捷克开展,吸引了很多当地市民观展 ……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这40年里,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逐渐扩大传播,从最初只属于南京人的城市记忆,上升到国家公祭成为整个国家的伤痛记忆,再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入世界记忆名录,南京大屠杀史实展也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已先后去过30多个国家办展,让这段历史走向世界。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张瑜 谢毓灵
大屠杀史实展在白俄罗斯开展,吸引30多家当地媒体
6月5日下午,名为“共同见证:1937南京大屠杀”的史实展在白俄罗斯开幕,以日记、书信、影像等形式呈现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实。观看展览的明斯克市民说,展览令人震撼,应该让年轻一代记住历史的残酷,希望今后不再发生战争。6月7日下午,史实展首次走进捷克布拉格举办大型展览,开幕式现场,中外观众自发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默哀。
“之所以选择明斯克、布拉格这两个城市,是因为它们分别是白俄罗斯和捷克的首都,影响力都比较大。”近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以下简称“纪念馆”)馆长张建军在接受现代快报记者专访时提到,这两场展览在两国引发很大反响,“尤其是白俄罗斯,来了30多家媒体。”
张建军介绍,2017年,捷克总统米洛什泽曼曾携夫人专程前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并向死难者献花悼念,他也是纪念馆建馆以来首位来馆参观的在职总统。张建军说,这也是远赴捷克办展的原因之一。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不仅是上述两个国家。近年来,南京大屠杀史实传播的足迹已经踏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包括日本、美国、丹麦、韩国、法国等。张建军说,纪念馆建馆多年来,先后去过30多个国家办展,近两年来更偏重于走进欧洲国家,在西方的主要国家产生影响力。“对于南京大屠杀这个话题,国外的人有一定的认知但没有深刻了解,目前我们做的远远不够,需要长期的国际化的传播。”
民间赴广岛办展,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人也来到现场
民间力量也在行动。2017年7月15日,在日本广岛,名为 “被封存的记忆不再让南京悲剧重演”的展览正式开幕。据悉,这是近20年来广岛首次举办南京大屠杀史实展,也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中方参与在广岛举办南京大屠杀史实展。这次展览期间,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人也来到现场,给参观者讲述图片上的故事。
实际上,从2014年开始,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长吴先斌每年都会去日本举办相关展览,他在名古屋、宫崎县、广岛等地都举办过展览,用一张张无声的图片,向日本民众诉说着日军曾经的暴行。如今,这已成为这家博物馆每年的例行工作。
吴先斌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这些年来,在国外办展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2014年在名古屋的展览只展出了20多幅图片,今年我们还将去名古屋,准备了80多幅展板,约200多张图片。还有40件实物,包括侵华日军使用过的工具、谷寿夫的判决书、南京大屠杀时期市民的生活用品。”吴先斌说,今年也是他首次受邀请去办展。
为何要出国办展?吴先斌说,一方面是要传播历史,另一方面是为了支持在日本长期做南京大屠杀史宣传的人,给他们信心。吴先斌认为,在日本宣传南京大屠杀史实,民间宣传必不可少。
慰安妇图片展走进南京高校,让青年人了解那段历史
6月初,在南京体育学院、南京审计大学、南京邮电大学仙林校区等高校里,“二战中的性奴隶——日军‘慰安妇’制度及其罪行展”也陆续展出。
据了解,2017年,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制作了40块展板,内容为陈列馆展出内容的浓缩版,并陆续在南京高校巡回展出。
张建军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是一个新建的馆,2015年年底刚开馆。之所以选择在高校开展,是因为南京是高校比较密集的地方,他们希望通过图片展,对大学生的历史观进行一定教育。
“现在社会上也有一些人,对于这些性暴力的受害者发出了不良言论,甚至还有戴着有色眼镜的。我认为我们有必要去做好这方面历史的传播,去不同的地区向不同的人群做历史传播,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张建军说。
下一步,让南京大屠杀进入西方学术话语体系
张建军感慨,这些年来,南京大屠杀史实传播发生了巨大变化。而对于这段历史的叙述,正在走向更微观、更国际化的方向。
“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超过80年了,可还是没有让全世界人民都充分认识那段历史,作为研究者,我们的任务还是很重。”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任张连红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他们目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推动西方世界更多了解那段历史。
“今年9月,《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史》的英文版也即将出版,南京大屠杀史的外译工程也在有序开展。”张建军说,要将这段历史翻译成各种形式,向全世界传播。
张连红认为,南京大屠杀相关研究和传播,下一步重点是研究如何进入西方学术话语体系。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世界共有的认识和文化,已经渗透到西方文化中。”张连红说,如何让南京大屠杀也成为世界话语体系中讨论的主题,或者成为全人类可以汲取教训的事件,我们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要进入西方学术话语体系,还需要更多研究,目前真正的学术著作在西方还是非常少。”张连红建议,一方面,要推动中国学者围绕南京大屠杀相关的研究在西方出版发行;另一方面,要鼓励西方学者来研究南京大屠杀,用西方人的话语来研究。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