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蚂蚁金服已成全球最大“独角兽”
浙江在线-杭州频道7月6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赵路)就在上个月,20家“独角兽”企业齐聚,与位于杭州西湖区的紫金港科技城进行了签约。未来,一个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的产业园,将成为“独角兽天堂”,为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发展贡献力量。
如果把时间的指针拨回改革开放前,你绝不会想到,以农、渔为主要产业的西湖区,将成为杭州信息、文创、金融等领域的“先行区”。统计显示:1985年,西湖区GDP中第三产业的占比仅20%;到了2017年,这个数字已经提升到了90%。
蓬勃增长的秘诀是什么?

位于杭州西湖区转塘的西湖高等研究院
从“三头经济”到“知识经济”——
产业随高校一路西进
文一路学院路口附近,一块石刻常常引发路人驻足观看。上面,记录了西湖区的“学校地图”——浙江大学(现浙大玉泉校区)、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西溪校区)、杭州商学院(现浙江工商大学)、浙江丝绸工学院(现浙江理工大学)、杭州师范学院(现杭州师范大学)……相对城市居民而言,这些高校先一步踏进了杭州城西的版图。
“曾经,西湖区最著名的是‘三头经济’——鱼头、猪头、石头,分别代表了渔业、农业、采矿业。当时所谓的产业,就是靠自然资源吃饭。”西湖区发改局局长马定忠说,随着大量学校入驻杭州城西,带来了人,也带来了契机,“西湖区抓住了这个机会!”
改革开放以来,高等院校引发了西湖区的新一轮产业变革。
曾位于文三路教工路口的杭州电子市场,上世纪90年代一度是全国最火爆的电子市场之一。“它的源起,正是一批大学生发烧友,修半导体、修随身听、买卖二手电脑,慢慢地就成了市场。”家住九莲新村的龚磊,这样描述当初每周都要光顾的地方。
1999年,刚刚辞去大学公职的马云,和18位伙伴在文二西路上的湖畔花园创办了阿里巴巴,一个互联网“神话”由此开始;
2002年10月,浙大紫金港校区迎来了首批学生,同年,它所在的西湖区三墩镇开始了大规模旧城改造;
2003年10月,文三路电子信息街区正式开街,汇聚了1200多家IT经销商、10家IT卖场。之后不到一年,一公里外多了两所大学,它们是浙江理工大学和浙江工商大学……

曾位于教工路的杭州电子市场
细心人不难发现,几十年来,杭州城西发生的大事,总和高等院校有关。而在这些“大事件”的背后,则是西湖区社会资源与高校群体的深度对接。
近两年,西湖区的“产学研”融合更是呈现加速态势——
2015年10月,“阿里云开发者大会”正式更名为“云栖大会”,同年12月,西湖高等研究院在云栖小镇成立,再往后一个月,轰轰烈烈的“美丽西湖行动”正式开启;
2016年3月,位于转塘的浙江音乐学院获批成立,它所在的之江新城建设也随之加速,地铁、道路加快施工,医院、学校纷纷落户;
2017年11月,三墩镇“都市田园综合体”正式亮相;之后不到半年,西湖大学在三墩镇的双桥片区开工。
正因为持续不断的努力,曾依赖“三头经济”的西湖区,随着科技的浸润一路蜕变,化身杭州经济大区——
2017年,西湖区GDP总量达到1095亿元,是1985年的近300倍。同年,西湖区汇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08家、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292家、杭州市级高新技术企业680家,全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销售产值144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