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标本是如何炼成的?鸟和昆虫在体色与飞行能力演化上有什么不同?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在鸟类尤其是雁鸭类调查中发挥了哪些作用?
近年来,鸟类学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化石发现与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围绕鸟类多样性及生物特殊适应性机制的研究一直是热门课题,对鸟类怀有浓厚兴趣的普通公众与日俱增。
今天,来自全国10家单位的鸟类工作者们齐聚上海自然博物馆,在展区内“搭台唱戏”,与公众交流鸟类研究成果、鸟类保护调查故事。鸟类工作者们带来了标本、模型、图书、视频、实验设备等实物与观众互动,还展示了鸟类研究及调查等多方面内容,解答大小朋友们对鸟类的疑问。

浙江自然博物院讲诉了团队历时17年踏遍浙江三千多个岛屿进行人工招引和种群恢复研究,揭开“神话之鸟”中华凤头燕鸥的“神秘面纱”。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展示了2017年开始对途经上海的雁鸭类迁徙调查成果;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带来了对4000多年前古埃及“木鸟”飞行器的设计复飞;郑州自然博物馆带来了崖沙燕的调查保护成果;湖北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展示了全国最大规模的中华秋沙鸭公民科学项目……

各个年龄段的鸟类爱好者们与专家学者亲密交流,从“观看”到“评论”再到“探索”,经过面对面互动交流,公众增进了对鸟类研究调查的认识。博物馆在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传递了科学方法,弘扬了探索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