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一排“小黑屋”,台下评委一大群,安静的会场内只有大屏幕上在播放用各国语言讲述的视频。然而在观众的收听耳机里,一场激烈的“同传奥运会”正在紧张进行。7月2日,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第二届多语种接力同传赛。本届大赛开创性地采用联合国、欧盟等国际组织通行的多语种接力同传比赛形式,涵盖联合国全部六种官方语言以及“一带一路”沿线相关语言,共计8个语对,包括:汉语+英语、法语、俄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德语、日语、朝鲜语。此外,比赛中采用汉语作为中继语,因此汉语也就成为了这场“八国接力赛”的“接力棒”。

比赛现场
据悉,在大赛在初赛阶段,就吸引来了自国内外43所院校的共计337名学生踊跃报名,并于4月18日在全球同步进行线上初赛。经大赛组委会老师的专业评定,共有来自国内外27所院校的112名选手从预选赛中脱颖而出,晋级此次决赛。
决赛采用多语种组合接力同传模式,各语种决赛选手同场竞技,以汉语作为接力语种,联动英语、法语、俄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德语、日语、朝鲜语8个语种,进行外语-汉语、汉语-外语同声传译。大赛新颖的“上外模式”获得了诸多国内院校学者和译界专家的广泛支持和认可,也赢得了联合国、欧盟和其他国际组织的赞赏。
大赛首创性地以汉语为接力同传的中继语,目的也是从翻译的角度建构汉语在国际交往中的话语权。据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执行院长李正仁透露,为了在打分时兼顾公平,考虑到外语翻中文时,如果中文输出质量不够高,会影响到后续接力“中译外”的翻译表现,因此在评判时外语翻译到中文占60%,中文翻译到外语占40%,由此来解决源语质量有问题,影响最终成绩的情况。
参加这样一场国际性的同传大赛,选手们又有何感想呢?来自西安外国语大学高翻口译研二的谌业欣同学表示,自己来参加比赛并没有做特别准备,因为口译需要坚持日常训练,每天保持一定的听力输入和产出。她坦言自己是容易紧张的类型,比赛心态还有待加强,因为比赛需要很快入状态,要时刻高度紧张不能太过放松。
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翻口译研二的简似竹同学表示,口译不能靠一日速成,必须在平时不断积累。在口译中,“压力非常重要,能迫使自己反应力变快。”活泼开朗的简似竹同学说自己喜欢口译,恰恰是因为这份工作“压力大”,很有挑战性。虽然同传是幕后工作,但自己的声音还是需要一定程度的渲染力,“不然观众很容易听着听着就睡着了,这也是译者的责任,如何让人声音好听,怎样模仿源语的表现,需要一定的表演力,这也与我自己的性格相符。”

苏丹留学生周瑜
来自苏丹的留学生周瑜能说一口字正腔圆的汉语,他透露自己在苏丹已经开始学习汉语,后来又到河北师范大学深造,现在又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攻读研究生,迄今已经学习了8年汉语。周瑜的母语是阿拉伯语,和汉语并称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都被自己学会了。”未来,周瑜希望自己留在中国发展,继续从事中阿口语翻译工作。
中国翻译协会会长、中国翻译研究院院长周明伟,中国翻译协会口译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詹成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口笔译跨学科研究中心联合主任、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李安娜(Hannelore Lee-Jahnke)教授,德国慕尼黑应用语言大学金凯琳(Katrin Zimmmermann)教授,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阿拉伯语口译科科长拉赫络·索米雅(Lahlou Somiya)女士,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纳赛尔·阿卜杜拉勒(Nasser Abdelaal)教授,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陈瑞清副教授等出席决赛。本次比赛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及优胜奖。经过一天的激烈角逐,最终获奖名单如下: 一等奖 中英组 陈紫薇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中阿组 高莉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中法组 方乙冬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中德组 徐安安 慕尼黑应用语言大学 中西组 李恺欣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中俄组 帅遥岑 北京外国语大学 中韩组 李玲 延边大学 中日组 徐嘉伟 南开大学
二等奖 中英组 谢怡凡 北京外国语大学 归斐然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中阿组 MOHAMED SALAHELDIN MOHAMED AHMED 上海外国语大学 黎燃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ANDREW ADEL AWAD SANAD AWAD 艾因夏姆斯大学 中法组 徐瑾 上海外国语大学 吕蔚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中德组 金莉娜 慕尼黑应用语言大学 华静 上海理工大学 中西组 骆冰茹 上海外国语大学 娄轩轩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中俄组 丁一恒 上海外国语大学 吴亚瑜 北京外国语大学 中韩组 陈翘楚 山东大学(威海) 王筱轩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中日组 钱铖 上海外国语大学 陈梓怡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三等奖 中英组 简似竹 上海外国语大学 张安莹 北京外国语大学 窦婧宇 外交学院 中阿组 李楠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HAMIDA MAHMOUD FARAG ELDALY 艾因夏姆斯大学 中法组 申文娇 上海外国语大学 廖宏鸿 上海外国语大学 杨雨佳 北京语言大学 中德组 潘芷依 慕尼黑应用语言大学 孙策哈吉 北京外国语大学 刘苗苗 慕尼黑应用语言大学 中西组 黄宇峰 上海外国语大学 杨丽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孙宜乐 北京外国语大学 中俄组 王仪堃 北京外国语大学 唐国恩 北京外国语大学 王小琳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中韩组 刘睿滢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李夙胤 北京外国语大学 贾雪萌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中日组 魏怡帆 上海外国语大学 陈鑫 北京外国语大学 南浩洁 北京外国语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