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由上海大剧院第一部独立出品、联合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打造的昆曲《浮生六记》将在上海大剧院大剧场首演。该剧以《浮生六记》为底本,筹备历时两年,开票4小时内即售出一半,旋即全场告罄。昨天,该剧主创亮相上海大剧院宣布:11月22日至24日,《浮生六记》2.0版将再返上海大剧院。
由清朝人沈复撰写的《浮生六记》,以他与妻芸娘的家居生活、浪游见闻为内容,素有“小红楼梦”之誉。该书一度只有抄本流传,当它埋没了70余年后在苏州旧书摊上被发现时,只剩残本四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浮生六记》英文版译者林语堂读罢,深感“远超乎尘俗之压迫与人身之痛苦”,称芸娘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学者俞平伯曾称赞其“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1877年,《浮生六记》由上海申报馆首次印行,刊印版本超过百部,包括英、德、法、俄、瑞典、丹麦、日本等外文译本。上海大剧院总经理张笑丁表示,昆曲是江南文化精华凝结所在,“我们想把大家从文字引入到剧场,让沈复和芸娘从文字变成活生生的人物,呼唤一种有情有趣的文人生活。”
编剧罗周表示,《浮生六记》原著最打动她的,是沈复书写时的至喜至悲、悲喜交织,“文学之于死别的超越,亦是爱念之于死别的超越。”不同于以往惯用的起承转合,罗周将残本组织为五折一余韵,并创造出原书中从未出现过的角色——半夏。以半夏为观众之眼,作为置身书外的第三者观沈复与芸娘的生活。导演马俊丰认为,《浮生六记》中沈复与芸娘是“极其复杂的两个人物”,他们既有中国古典文学形象中固有的神韵,又具备与其他人物截然不同的特质与性格,对于他是个很大的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