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上海在线首页 > 信息资讯 > 上海资讯> 浏览正文


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17年为9万多名群众送去2000多场宣讲


 
2019-7-4 2:48:27

 这是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2019届博士生王鹏翔的亲身经历:七年前,为了完成本科论文,在湖北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一个多月。六年前,他到贵州省贫困地区支教、当乡村教师。而后,王鹏翔参加了学校的博士生讲师团。基于对中国乡村的调研,他深刻体会到国家为“消除贫困”承诺所做的卓绝努力。

  今年毕业,王鹏翔做出选择:到广西做一名选调生,到基层一线去践行当代年轻人的初心。

  日前,包括王鹏翔在内的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结束在北京的宣讲,回到上海。他们马不停蹄,又将开始暑期巡回宣讲。昨天下午,他们在复旦大学讲了本学期的“最后一课”。

  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已成立17年,先后为9万多名群众宣讲2000多场。现有117名博士生讲师通过基层实践和调研,将真实的体验变成理论宣讲的生动案例。而他们自己也在宣讲中获得了理论自信,从而更身体力行投身基层。讲师团成员,也实现了从观察者到宣讲者再到参与者的转变。

  “年轻人先要寻找到初心,才能不忘初心”

  “年轻人先要寻找到初心,才能不忘初心。”博士生讲师团成员之一、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公共卫生临床中心2018级博士生李强,正是通过基层实践寻找到了他的初心。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是每个医学生入学的誓言。李强2008年入学时也曾宣誓过,但这句话在他心中扎根,是在入学八年后。

  2016年的一天,他在病房值夜班,一个13岁的白血病小女孩疑似脑出血,要去急诊做检查。当时下着瓢泼大雨,他借了一把伞为小女孩挡雨。而他自己推着小女孩在暴雨中全身都湿透了。第二天小女孩送给他一幅画,并对他说:“等医生把我的病治好,以后我要学美术,画一幅更好的画送给你。”接过画的那一刻,李强感受到什么是“性命相托”。但是,小女孩没有等到高考的那天,而这幅画却一直放在李强的书桌上。李强说,在医院里,好多次整夜抢救,出夜班精疲力尽时,他都有不再做医生的冲动了。但是一坐到书桌前,看到这幅画,想到小姑娘生前说的那句话。第二天,他又会打起精神照常到医院,用最好的状态面对患者。

  在他的身边,一些普通人身上的不凡,也让他坚定了学医的初心。有一次,李强参加诊治一名高传染性疾病患者。进隔离病房前,他按照医院安排,通知父母。病人康复后,母亲问:“医院有那么多医生,为什么你要去?”李强于是对母亲讲了一个故事——2014年全球埃博拉病毒疫情肆虐,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党委书记卢洪洲作为中国援非医疗队员,前往疫情最严重的塞拉利昂。出发前,国家为每个队员买了人身保险。登机前,卢洪洲给太太打电话。太太说,已经在他每件衬衫上都绣了“Dr Lu”的字样。万一发生意外,可以识别身份,带他回国。回来后,卢洪洲告诉学生们:“战争打响,军人要保家卫国。疫情来袭,医生要为祖国筑起壁垒。这是感染科医生的初心,更是使命!”

  在行走中理解中国经验,在宣讲中坚守初心

  在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这个群体中,100多名博士生讲师都是青年学人,而知行合一是当代学者治学的根本要求。正如博士生讲师团成员、哲学学院博士生田博毅所说:“正是在基层的行走和生动实践,让我们真正懂得了国情,理解了什么是中国经验。这有助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并继而增强学术自信、话语自信和理论自信。”

  将这些正能量传达给更多的人民群众,被博士生讲师团认为是一种光荣的使命与责任。

  王鹏翔参加博士生讲师团后,第一次就是去四川雅安宣讲《驻村第一书记与国家脱贫攻坚》。当时,他讲述了在东北挂职时驻村第一书记冷菊贞的故事。冷菊贞原本可以在城市享受安逸的生活,但她去贫困的小南河村参与脱贫攻坚。面对肩上的重担,她常常一个人在夜里偷偷地哭。但是,白天,她却笑对村民。不到两年,她就带领村民搞起了农家乐,建起了影视基地,村民富起来了。

  “行走中国的经历让我意识到,我们有责任和更多人分享中国驻村干部的感人故事。”王鹏翔说。

  从观察者、研究者,变成改变贫困乡村的参与者

  年轻的博士生讲师们将自己的基层实践化为理论宣讲。很多讲师团成员,纷纷从最初的乡村中国的观察者、研究者,变成了致力于改变贫困乡村的参与者。

  加入博士生讲师团一年,李强先后开设了五门医学科普课程。从《慢性肝病知多少》到《院前急救之心肺复苏》,平均每两个月他就新开一门医学科普课程,每一至两周进行一场科普宣讲。让李强特别有感触的是,他所在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潘俊杰教授在繁忙的临床和科研之余写了3100篇科普文章。教学查房时,潘俊杰对学生说:“不是每个医生都能做出对医学界有重大意义的科研,但是每一个医生都可以做对老百姓有意义的科普。”其实,当初正是因为这句话,李强才加入博士生讲师团,开始服务宣讲。

  “博士生讲师团三年的宣讲经历,让我更加坚定了扎根中国大地做学问的信念。”王鹏翔将自己在宣讲过程中的所看、所思、所想写成了一篇关于中国乡村治理的博士论文。当论文顺利通过的时候,他激动地在后记中写下:感谢脚下的这片热土,成就了论文中的每一个字。

 

编辑:上海在线 shzx.com

+ 相关信息咨讯
·高温天气催热夜经济!申城暑期“旅游外卖”活跃,
·上海气温直冲40℃,这些天用冰箱时,这些细节千万
·2024沪港城市更新研讨会召开,探寻高质量发展“最
·燃动艺术之夏!上海文化广场迎来音乐剧盛宴:四部
·共赴一场夏日狂欢!“苏河清梦·舟游市集”梦清园
·因对磨骨整容效果不满,上海女子持刀划伤医美中介
·上海女子独自徒步希夏邦马雪山失联10天,当地警方
·8月2日22时,上海北横通道东段主线试通车
·新虹街道这里提前竣工!周边居民和商家自此告别困
·申城夜公园人气旺 和平书院里享清凉
版权与免责声明:
1.上海在线 shzx.com 所载作品均转载自境内其他合法网站,均来自我站会员在线投稿,全部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承担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2. 因难以对所有会员投稿文章事前版权筛查,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被侵权需本网删除的,请根据“避风港原则”在作品在本网发表之日或发现被侵权之日起30日内务必发邮件law###shzx.com(发送时请将###更换为@)书面通知我站,若未书面通知我站不负法律责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2024 上海远方信息 上海在线 shz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络作品传播权及著作权声明
媒体合作(发稿采访发布会等)电话:021-34121912 微信:yuanfangnet QQ:156988883 点击可以在线给我们留言,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回复您


公安备案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2854号

工信部ICP备案号:沪ICP备17046604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