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进博会开幕式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开启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征程,也开辟了安徽发展的新天地。规划建设涵盖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的长三角产业合作示范基地是安徽的重要突破口,即谋划在安徽的郎溪、广德,江苏的溧阳、宜兴,浙江的长兴、安吉和上海在郎溪、广德、宣州的白茅岭,建立长三角产业合作发展试验区。
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强化规划引领,建立深度融合发展机制
按照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产业转移引领区、绿色发展创新区、生态文明建设样板区的规划定位,积极推动长三角产业合作发展试验区建设。
一是尽快启动核心区规划建设。建议利用上海在安徽最大的飞地——白茅岭农场,规划建设基地核心区和起步区,依托郎溪、广德经济开发区良好的产业基础及配套承载能力,加快宛陵科创基地和宣郎广宁智创走廊建设,积极承接沪苏浙新材料、汽车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大健康等产业的转移落户,推进产城一体发展,打造先进制造业产业集聚区。
二是创新产业合作模式。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成立长三角产业合作示范区核心区投资发展公司,负责核心区规划、建设、招商、运营管理等各项工作,协商划分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能耗双控等发展指标,实现成本共担、利益共享、合作共赢。
三是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建立互认互通的人力资源交流合作机制、共建共享的社会化服务平台和互认互办的社会保险业务经办机制,促进人力资源自由流动。优化政务服务,打造“四最”营商环境,将示范基地打造成为长三角产业转移的“首选地”。
二、坚持资源共享,促进要素资源高效配置
着力破解跨行政区域的制度性和政策性障碍,推动区域要素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促进高端要素向示范基地汇集。
一是引进创新资源。出台专项科技创新和人才招引政策,对接上海张江、合肥两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吸引长三角发达城市高校、科研院所来示范基地设立科研平台和机构,对接重点产业开展协同创新联合攻关;借助“长三角城市高层次科技人才交流平台”优势,招引科技人才团队来示范基地创新创业。
二是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强长三角城市之间的对接合作,支持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推动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示范基地建设,积极争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引导基金和长三角协同优势产业基金支持,加速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三是积极争取要素指标。在建设用地、环境容量、能耗指标等方面向示范基地倾斜,下放审批权限。
三、加速互联互通,打造区域综合交通枢纽
积极参与编制长三角地区综合交通运输规划,围绕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区域信息化互联共享、综合执法等方面做好顶层设计。
一是加快推进和谋划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确保2019年开工建设宣城至绩溪高铁等项目,力争“十三五”末开工建设南京至宣城、宣城至镇江、宣城至泾县至宿松等铁路项目;积极推动宁国至浙江桐庐(或金华)至台州铁路项目谋划,更大发挥宁宣黄高铁的作用;加快长三角城市间2小时通勤圈建设,主动对接南京—高淳城际铁路。
二是建立长三角地区交通运输行业议事机构和会商制度。定期召开会议进行研讨、磋商,保障项目规划、建设的同步和一致性,统筹推进跨省跨区域交通项目,统一规划道路等级、建设时序。建立长三角地区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推动多式联运物流信息互联互通,建立联合整治和联动监管长效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