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更高质量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如何更好地彰显余杭担当、贡献余杭力量?
8月3日,余杭召开区委十四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全力打造杭州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桥头堡,坚定不移推进余杭高质量可持续快发展”。
这个“桥头堡”如何打造?余杭已制定了“路线图”。
沪杭高铁余杭段
打造地理空间桥头堡的升级版
余杭区东中西三面向内无缝连接杭州主城区,向外接壤嘉兴、湖州,依托高铁高速路网直通沪苏皖,是杭州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天然桥头堡。
全会报告提出,在落实国家战略过程中,余杭要提升站位、定高标杆,争做杭州市推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领头雁”,放大区位优势,打造地理空间桥头堡的升级版。
“地理空间桥头堡的升级版”有什么样的内涵?记者了解到,余杭将致力于建设“创新创业”桥头堡、“文化文明”桥头堡和“幸福美丽”桥头堡。
当前,余杭集聚了之江实验室和阿里达摩院以及浙大超重力实验装置等“2+X”重大创新载体,阿里巴巴等世界级互联网企业,总量全省第一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同时,还拥有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杭州钱江经济开发区两大承载新制造业发展等。依托这些优势,余杭正在建设“创新创业”桥头堡,进一步打响余杭“创新创业热地”品牌。
上个月,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标志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在余杭,5000多年良渚文化、2000多年运河文化、1000多年径山禅茶文化在这里交汇交融。依托独特人文优势,余杭正建设“文化文明”桥头堡,让生生不息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文明的创造,打造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世界名城的重要窗口。
建设“幸福美丽”桥头堡,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彰显余杭“四山一水五分田”自然生态魅力,全域打造自然生态与人文环境的结合体、现代都市与田园乡村的融合体,强化民生保障夯实社会和谐基础,突出依法治理打造一流善治之区,建设宜居宜业的幸福美丽之区。
临平新城
地理空间桥头堡升级版如何推进?
有了“全力打造杭州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桥头堡”这一总体定位后,余杭将如何推进?
记者了解到,余杭将立足都市圈、接轨大上海、紧扣一体化。
立足都市圈,余杭要坚定融入杭州主城发展,建设高能级大都市新区。
长三角的一体化首先是都市圈的同城化。余杭要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第一位的是要进一步融入杭州主城发展,依靠杭州这个大平台来提升余杭在杭州都市经济圈、长三角区域内的地位和影响力。
在此基础上,更好参与共建杭嘉一体化发展先行区、杭湖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加快余杭海宁合作开发区块等建设,打造长三角跨市域同城化发展示范区。
接轨大上海,余杭要主动承接辐射带动,打造高质量示范区样板。
如何承接?比如,主动开展科创对接,探索建立未来科技城+张江高科技园区“双创”紧密合作机制;大力推进产业对接,共同探索“上海科研溢出+余杭智造落地”产业转化模式;积极实施开放对接,主动承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溢出效应;率先开展沪杭“双城效应”试验区建设。
紧扣一体化,余杭要彰显自身特色,推动全方位融入长三角。
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余杭立足长三角开展布局,聚焦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社会治理等领域。
比如,参与区域创新体系共建,结合实施大孵化器战略,打造长三角科技转移转化承载平台;融入公共服务一体化进程,深化跨区域“医共体”建设,共建共享长三角优质教育资源等;坚持生态共保环境共治,积极参与太湖流域防洪体系建设等;合作探索跨区域社会治理联动机制,深入推进“治理学浦东”。
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浙江(余杭)分中心
余杭正聚焦六个方面重点突破
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打造杭州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桥头堡,不仅决心要大、思路要明,关键要做到推进有实招、工作出实效。
结合该区全域创新、全域治理、全域美丽“三个全域”建设,余杭正聚焦六个方面重点突破:
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载体,持续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先行区。一方面,余杭坚持数字产业化,加强创新策源能力建设;比如,加快推进之江实验室、阿里达摩院、浙大超重力实验装置等科研重器建设,并争取更多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地等。同时,还要坚持产业数字化,加快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产业发展;比如,打造服务型制造业国家级创新载体,支持企业运用“互联网+制造”新模式,建设一批“数字工厂”等。
加强工业经济主平台建设,强势推进新制造业计划。工业制造发展水平是一个区域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对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大平台,余杭正聚焦高端装备制造、生物经济、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产业领域,大力引进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形成若干世界级制造业集群。
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建设长三角国际化高端“人才特区”。余杭将进一步优化人才政策体系,深入实施“名校名院名所”工程,大力招引海内外高端人才,提高人才服务国际化水平等。
值得一提的是,余杭将在未来科技城试点协同打造长三角南翼“人才特区”,共同探索,逐步构建统一的人才一体化评价和互认体系,以及长三角人才柔性流动机制;深化“一站式”人才服务,创新国际人才引进培育政策体系,积极参与外国高端人才服务“一证(卡)通”试点。
加快全域美丽大花园建设,打造长三角未来城市发展新标杆。余杭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进一步增强余杭在长三角城市群和杭州都市圈的辐射带动力、环境吸引力、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城市综合能级等。
放大良渚成功申遗后续效应,助力全国文旅融合样板区建设。余杭正高起点建设世界文化遗产集聚地,持续深化良渚古城遗址、大运河等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串珠成链等。
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余杭坚持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引领,聚焦关键领域开展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努力在行政区域治理向跨区域机制性治理转型方面实现突破等。
【浙江新闻+】
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打造桥头堡,这些事余杭已经在做了
1、与海宁市区域战略合作
2016年,余杭区就与海宁市签订区域战略合作开发协议,对运河二通道以西区域进行合作开发建设,推进两地共同发展。此举是长三角跨市域同城化发展的有益探索。比如,位于临平新城的互联网产业小镇,规划范围涵盖了海宁市部分行政区域。
2、城际铁路建设
目前,在余杭区境内共有3条城际铁路正在谋划或建设中。杭临线进度最快,全线11座车站主体工程已全部完工,通过与地铁5号线换乘连接了杭州主城、余杭西部和临安。杭海线正在建设中,与地铁1号线换乘,连接杭州主城、余杭东部和海宁。今年4月,余杭区和德清县钦定《杭州至德清城际铁路项目投资及运维协议》,明确大致走向,建成后连接余杭区和德清县。
3、与长三角高校建立校地合作联盟
目前,余杭区已与15所高校建立校地合作,形成校地合作联盟,深挖高校人才“富矿”,开展青年人才招引,推动高校科研项目落地。除杭州高校外,合作方还包括东华大学、宁波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温州医科大学等长三角高校。
4、启用全国首个网络监管异地协作平台
2017年,杭州市余杭区市场监管局和上海市长宁区市场监管局在上海举行网络监管异地协作签约仪式,标志着全国首个由地方局开发的网络监管异地协作平台正式启用。今年以来,又先后与上海嘉定区、金山区等市场监管局签订协作协议,持续扩面跨区域协作范围,进一步优化长三角网络市场营商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