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这样一条地铁线,它连接浦东和虹桥两大机场,串起新国际博览中心和国家会展中心两座超大型展馆,这就是上海地铁2号线。
历经多次延伸,在2010年3月,2号线西端的起点落户青浦区徐泾镇。一年后,国家会展中心“四叶草”开工建设。一个小车站,一座大展馆,短短九年内让徐泾镇脱胎换骨,成为上海面向长三角,面向全世界的一大门户。
小车站落子沪西
开启“上海之门”
“现在早高峰时段,我们2号线到徐泾东的每辆车都是满载的。回想2010年3月刚开通那阵,每节车厢只有一两名乘客……”徐泾东站首任站长宋秀花清楚地记得,9年前地铁2号线开通至徐泾时,车站北面一眼望去还是几百亩水田。
听说2号线开到徐泾,青浦百姓都高兴坏了,徐泾镇政法委书记潘雪明回忆说:“虽说那时地铁在上海已经不是新鲜东西,但是对于地处上海最西端的青浦百姓来说,还是感到非常稀奇。车站建成还没正式运营,老百姓们就三三两两到车站往铁栅栏门里张望,其实心里想着的就是希望地铁能早一天开。”
(2011年12月·“四叶草”开工建设)
地铁先行。2011年12月26日,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正式开工。占地0.86平方公里的“四叶草”,其体量之大,直至今日都是世界上展览面积最大的单体展馆。
“四叶草”巨大的体量,让所有人都意识到徐泾乃至整个青浦都将大不一样。青浦区成立西虹桥商务开发有限公司,以国展为核心,对周边19平方公里的土地进行转型开发。有着丰富城建开发经验的郭连江被紧急调至西虹桥负责规划和配套建设。
“那时候,这里还有着200亩稻田,1500户农户,350多家高能耗、低小散企业,其中核心区内的38家企业污水都还没有纳管。”此时摆在郭连江面前的这片土地,用郭连江自己的话说,就像是被画坏了的一张画纸,他首先要做的就是将这张画擦拭干净,重新为西虹桥描绘一张蓝图。
这是一场彻彻底底的“土地二次开发”,郭连江首先面临的就是紧迫而艰巨的动拆迁任务。其中,80%是“拆”企业,20%是“拆”城中村和违法建筑。
“当时区里给出的目标是对标世界一流的中央商务区,一年打基础,两年出形象,三年出成效。”郭连江说,很快,1500户农户动迁集中居住,不符合以人为本、生态绿色中央商务区标准的“三高一低”企业被淘汰,为未来高附加值产业的入驻腾出空间。
高起点建设西虹桥商务区,必须规划先行。但曾经,这片土地上基本没什么规划。于是,从2011年开始,西虹桥公司着手编制土地利用、供水、供电等18个专项规划。到2013年,先期开发的16.5平方公里范围内,相关规划全部固化,为今后的开发建设指明了科学方向。
“国展中心所在的2平方公里范围内,商办楼宇地下两层将全部实现连通,地面空中则建起空中连廊。当时的规划就是要做到前来参展和办公的人员从地铁上来,不管是地上还是地下都可以进入到国展。”
与此同时,西虹桥引入了冷热电三联供项目,企业入驻商务区,无需自行安装空调、锅炉、冷却塔等能源设施,三联供能源站系统与大楼配电和空调系统连接,便能满足大楼用电和冷热负荷需求。
大展馆“四叶草”启幕
小车站华丽变身迎进博
诸光路、盈港东路、崧泽大道......国展周边主干道陆续贯通,这些道路,有的接驳高速,有的是高架的延伸。
变化有多大?潘雪明的手机相册里,存着一张建设大幕开启前的卫星照片。如今四叶草的位置,当时有一个二联村;现在国展周边的主干道诸光路,宽60米,双向六车道,最初只不过是一条8米宽的乡村小道。
“诸光路一开始是泥路,后来是石子路,再到后来的柏油马路,尤其是在2018年首届进博会之前,又把诸光路由北往南做了全线拓宽和整修,提升标准,现在靓丽的诸光路可以说是见证了徐泾发展的历程。”
地面上的建设日新月异,地下徐泾东站内的客流也在与日俱增。2015年3月,国展正式启用前,日均客流量已经从2010年的1万人次增加到了10万人次。而随着超大体量的上海车展和医药展接踵而来,这个数字一下子跃升至21万。
(2015年·徐泾东站 国展接连迎来大展)
“医药展”开幕的第一天,如潮的客流从车厢涌出,拥塞在站台,当时在现场进行紧急调度的第二任站长史颖经历了她职业生涯中最大的一次考验。
“医药展冲击了这个车站的极限能力,那天早高峰,过来的车子,人都下不来,堵在车门口,整个车站一共才六个楼梯,5个调整为上行楼梯,满满的都是人......”车站当即全员上岗,进行合理疏导,但即便如此,当天瞬时客流承载量远远超过了设计荷载量的每小时1万人次,达到了1万6人次。
“全员到岗疏导客流,避免进出站客流对冲,直到中午出站进馆的客流才总算疏散完毕。”忙活了整整一个上午,史颖和同事们身心俱惫。
虽说是有惊无险度过了这次难关,但地铁人再也坐不住了,车展、医药展这样的巨型展会年年要办,车站不扩容,不改造,逢大展就如同是在走钢丝。2016年,徐泾东站迎来了一次“大手术”。
“首先,增加站台到收费站厅的楼梯,从6部楼梯增加到8部楼梯,其次,增加出站闸机,从原来12台扩容到20多台,同时还增加了北通道,避免了出站客流和进站客流对冲。”史颖说。
这次的“大手术”效果立竿见影,即便是2017年医药展最高日均客流再创记录冲破26万人次,徐泾东站的应对从容而有条不紊,这也为首届进口博览会高光时刻的到来留足了底气。
虹桥向西 破茧成蝶
擎动长三角脉搏
有了世界单体建筑体量最大的展馆,又有了荷载能力更高的地铁站,周边的道路及配套也在不断地“舒筋活络”。转眼间,第二届进博会已然近在眼前。背靠长三角,又地处与江浙两省的交汇之地,“上海之门”青浦区明确要将西虹桥打造成一座融会展、商务、科创、总部经济于一体的中央商务区。
如今,站于诸光路高架桥上向西望去,塔吊林立,一派繁忙。郭连江指着远处框架结构已经拔地而起的一处建筑群说:“这是中核建股份总部楼,他们已将北京总部迁入了我们西虹桥......”
不仅是中核建股份,中国电信天翼智能家庭全国总部、银科股份总部,还有独角兽企业威马汽车等一大批企业看中这里“上海之门”的独特优势,已在此落地生根。
“首届进博会成功举办大大提升了西虹桥在世界上的知名度。一家大型国企老总来参加进博会之前,正为公司新增的一个业务板块物色全国总部的办公点,6天展会后,这位老总当即拍板选址西虹桥。”西虹桥商务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锡璟说。
围绕国家会展中心,西虹桥“一核三区”的产业框架已经拉开。其中,会展上下游产业链企业正往西虹桥集聚。“中贸美凯龙、绿地汉诺威两大会展龙头企业已经落子西虹桥,一大批会展配套服务商、智能会展企业以及将近20家的高星级酒店在此汇聚,令今年西虹桥会展业税收已超一个亿。”王锡璟说。
西虹桥还正在孵化一个科创高地。已经具有相当规模的北斗产业基地不仅诞生了上市企业华测导航,还孕育了多个新三板企业,去年产值已超10亿。王锡璟介绍说:“目前我们还在搭建高分辨率遥感产业基地、中核建产业园,以使西虹桥成为青浦东部科创中心的支撑点。”
与此同时,会展中心及配套产业集聚区内,宝龙商业综合体、虹桥百老汇也早早布局与国展隔街而望的黄金地段。其中虹桥百老汇内将规划建设20个大大小小的剧场,引入美国百老汇戏剧商演模式。
会展中心西北侧的蟠龙古镇,也将以崭新面貌亮相。这里将成为西虹桥地区唯一一个涉及历史文化传承的保护性开发项目。
(蟠龙古镇设计效果图)
依托古镇风貌和人文积淀,该地区将被打造成一个历史文化底蕴十足的大型休闲新天地。今后,参展人员无需匆匆来去,可以就近去虹桥百老汇观剧,到“蟠龙新天地”游憩,或到不远处的夏都小镇品尝美食,前往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休闲购物......
筚路蓝缕 重塑格局
上海正举全市之力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以西虹桥为坐标点
打开上海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扇面
上海的“西区故事”正精彩上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