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上海在线 > 信息资讯 > 长三角在线CSJonline.cn> 浏览正文
长三角科技论坛三省一市共谋“创新共同体”
 
2019-9-6 23:49:48

如何充分释放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活力?如何在产业融合协同上携手前行?如何发挥人才优势,共同迈步走出更大格局?9月5日,第十六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暨2019年江苏科技论坛在南京举行,国际学术组织的技术专家与长三角三省一市的业界学者共把脉、递良方,以“群体智慧”着力推进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一体化。

联网协奏错位发展,构建创新共同体

“作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试验田’,长三角地区还应进一步破除壁垒,促进人才、信息、资金等创新要素自由流动,让多重创新要素相互激荡,多领域专长彼此助力,构成长三角地区创新驱动的新优势。”江苏省科协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陈骏认为,长三角三省一市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应注重科技创新文化的共生共融,树立多赢共赢的新理念,打造全国引领示范区。

“长三角的技术市场发展变化非常快,就技术创新和市场上的技术输出量来看,除了北京以外,这个地区是最高的。”上海科学院原院长、上海市科协原党组书记孙正心建言,保持这样的高水平,向世界先进水平创新高地发展,长三角地区可以联网协奏,建设一个贯通三省一市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生态体系,在这样的一种生态体系下,加速技术交易和技术流动,使技术创新的成果在三省一市更好地发展壮大。

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院长杨桂山建议,在长三角相关节点城市建设协作办公室,设立长三角联合创新基金,专门支持省市之间打破地域限制,开展协同创新合作的项目,通过创新基金的支持打造一体化的创新链。跨区域培育以资产为纽带的市场化科创联合体和创新型龙头企业,推动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与企业之间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跨领域合作,推动政产学研一体化,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并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型龙头企业。

“要实现创新要素的有序流动,三省一市应该发挥各自优势,错位发展。”浙江大学教授、创新管理与持续竞争力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黄灿希望,建立面向全球的区域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包括技术供给体系、科技金融体系、基础设施体系以及高端人才体系,共建长三角区域大脑,打造智慧长三角的中枢。

对标国家需求,联手突破“卡脖子”技术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方向。上海市科协副巡视员黄兴华表示,应围绕服务上海、合肥两大国家级综合科学中心联动发展,加快培育长三角科创圈,高质量构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手突破一批“卡脖子”的关键技术,加快建设长三角全球创新高地。

百家争鸣,加速推进产业集聚发展

上千只造型各异的风筝在空中起舞,华为拍摄却能让宏大场面中的每个“单点”风筝成像,清晰可见。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祝世宁在演讲中以今年4月“潍坊风筝节”中自己的体验为例表示,“成像技术的提升,改变我们生活的点滴,为我们提供一个新的全景。”祝世宁说,新技术的诞生,不仅能提升细节体验,更能推动产业发展,几何成像技术与信息技术、数字技术融合,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注入蓬勃动力。

推进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一体化,长三角按下“加速键”。上海占据国内集成电路产业半壁江山。上海华虹集团投资100亿美元在无锡建设集成电路研发和制造基地,阿里新成立的平头哥半导体公司落户上海张江科学城,三省一市在芯片领域的合作结出硕果。

去年6月编制的《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瞄准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大数据、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长三角将打造一批旗舰型产业集群。在产业竞争中,提升企业竞争力,打造世界级科创资源集聚高峰,是长三角融合发展共同目标。杨桂山呼吁,三省一市要增强对国际顶尖企业的吸引力,注意健全科技创新的生态体系,将企业大量的专利授权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科技成果。建议在产业关键技术领域和产业共性基础领域,长三角地区要依托国家级产业技术平台,通过技术服务的开放共享,来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加速人才流动,发挥“蜂聚效应”

人工智能迟早都会进入所有行业,比起技术和数据,更强调人的作用。“人才培养”是长三角一体化的最大前提,也是共同的课题。

科教资源丰富的江苏,人才优势引发的“内生动力”,不断降低长三角一体化的交易成本。“南京大学去年成立人工智能学院,去年第一届本科生招收80人,今年招收87人。”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周志华表示,人工智能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趋势,我们需要有源头创新能力。学院对于专业精英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坚实的数学基础和计算/软件基础、全面深入的人工智能专业知识以及丰富的应用实践能力。

长三角区域是我国人才密度最大、知识浓度最高的地区之一。长三角科技战略前沿研究中心主任陈晓剑表示,长三角地区拥有复旦、上交、中科大、浙大、南大等8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6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一流学科建设数达133个,应发挥人才的“蜂聚效应”,引领产业变革。“以通勤时间不超过3小时的‘轨道人才’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陈晓剑建议,长三角地区要在城市规划布局上留有足够空间,推动以大学为核心的“创新高地”释放“虹吸效应”,吸引中小创新公司重新向大学周边集聚,争取把长三角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高原”。

“长三角地区必须加速区域内的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的流动。”黄灿表示,长三角一体化要进一步打破壁垒,实现人才更大程度地流通融合,聚合全球一流人才,建成比肩世界一流创新高地的区域。(吴红梅 王梦然)

 

(本频道联合编辑:长三角在线 csjonline.cn 和上海在线 shzx.com)

关闭
+ 相关信息咨讯
·长三角领跑2024年1-7月全国房地产企业拿地排行榜
·2024赛迪中国百强县榜长三角占据半壁江山:江苏2
·上海:将联合长三角城市建设全国首批低空省际通航
·安徽省宣城市推进长三角养老服务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长三角上半年经济数据出炉GDP总量首破15万亿元,
·长三角“C位”城区“组团”向新 长三角C9联盟联席
·暑期游火爆,长三角“超级环线”高铁助力浙西、皖
·铜陵义安区打造长三角旅游“后花园”
·“多彩贵州”文旅推广长三角推介会后 长三角游客
·宣绩高铁、南通至宁波高铁、甬舟铁路……来看长三
版权与免责声明:
1.上海在线 shzx.com自身不采编任何新闻信息,本站所载作品均转载自境内其他合法网站,本站刊载之作品,均来自我站会员在线投稿,全部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承担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2. 因难以对所有会员投稿文章事前版权筛查,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被侵权需本网删除的,请根据“避风港原则”在作品在本网发表之日或发现被侵权之日起30日内务必发邮件law###shzx.com(发送时请将###更换为@)书面通知我站,若未书面通知我站不负法律责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2024 上海远方信息&上海在线 shz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络作品传播权及著作权声明
媒体合作(发稿采访发布会等)电话:021-34121912 微信:yuanfangnet QQ:156988883 点击可以在线给我们留言,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回复您


公安备案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2854号

工信部ICP备案号:沪ICP备17046604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