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首次举办时装周、上海改变供水格局引入长江原水、质子重离子医院“破茧成蝶”、C919首飞成功……种种值得载入史册的画面,在画家的笔下闪耀着希望与喜悦的光芒。上海的美术界经过两年多辛勤创作,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今天上午,“时代风采——上海现实题材美术作品展览”在中华艺术宫开幕。

《时代楷模》
在现场,170余件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作品以及相关的构思草图、创作中稿等整体亮相,艺术又真实地反映了70年来上海在各个领域的巨大变化。展厅正中间悬挂着巨幅作品《时代楷模》,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表彰了一批为改革开放作出杰出贡献的个人,上海有四人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于漪、包起帆、邹碧华、谢晋。作品中四个人意气风发,金色的背景强化了主旋律,背景中的人物先进事迹也使得画面富有电影镜头感,画面中充满了对改革先锋们的敬意。

展览现场
观众从序厅开始,沿着“城市使命”“城市精神”“城市生活”等三个不同的篇章,逐步参观艺术家笔下的上海科技创新成果、上海对外交流发展和城市新高度、一系列温暖民生举措等。大到“一带一路”,小到社区邻里中心,都在展览中有所体现。

《当西藏人民的公仆》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上海也在深刻变化着。无论是助人还是自助,这些城市建设与转型中的身影,在画家的笔下都颇为动人。1994年7月国务院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岗”的援藏方针,并明确上海对口援建日喀则及下属5个县。此后20余年间,数百位上海干部从黄浦江畔抵达珠峰脚下,一千多项援建项目在日喀则落地、生根、发芽。《当西藏人民的公仆》的藏区群像便是记录下雪灾中,上海援藏干部迎着凛冽的寒风,踏着厚厚的积雪帮助藏民撤退,抢救物资的紧张时刻。

创作设计小稿
“时代风采一一上海现实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沈雪江告诉记者,此次展出的作品,比较特殊的一点是由过去的征稿改变为向作者定题材签约创作,有针对性地引导美术家深入生活,感受时代气息。比如《当西藏人民的公仆》,画家邱瑞敏、李根、徐亮便几易其稿,反复推敲。记者注意到,除了这幅巨幅作品外,旁边还有创作设计小稿、写生稿、色彩稿和创作中稿也一并在展出。这些在创作过程中留存下来的原始手稿十分丰富而生动,反映出美术家在作品构思、主题深化等方面是如何反复推敲。如在设计小稿中有五个人站立在羊群旁边,后面是一辆大卡车,而在创作草图中又变为三个人搀扶着一位老人,背景是铲雪的队伍。这部分具有文献性、欣赏性、阅读性的创作素材展示,有助于观众更为完整地了解美术精品是怎样“炼”成的。

《饮水思源——记青草沙原水水源地工程》
笔墨当随时代。2010年12月1日,上海“十一五”重大工程青草沙原水供水切换启动,优质长江水入沪。切换完成后,长江原水和黄浦江原水的供应比例由3:7调整为5:5,上海水源地格局改变,供水水质进一步改善。在李向阳创作的《饮水思源——记青草沙原水水源地工程》中,黄浦江、长江大桥与青草沙一起组成Z型的画面结构,降低黑白对比,减弱色彩关系,以恬静灵秀的语调抒发了画家对青草沙的感受。

《永不扩宽的街道》
除了生动记录上海在城市建设和文化发展中的转型身影,街区服务、医疗卫生、社会养老、文化福利,上海70年来多姿多彩的生活场景也在艺术家笔下娓娓道来。洪健《永不扩宽的街道》便是其中之一,上海保护历史风貌,城市管理处处像绣花一样精细。因此,上海有了64条“永不扩宽”的道路,这些小马路也成为上海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最大特质,记载着这座城市的人文情怀。画家笔下选取了复兴西路上的柯灵故居作为表现对象,运用“故居整修”“旧电话亭”“共享单车”等细节表现时间的流动。
“我们要求所有艺术家都要深入生活,根据选题到所在地区写生、蹲点,很多艺术家都是反复去现场体验。”沈雪江介绍,结合时代搞创作,上海的美术家们在“深扎”“蹲点”中,才能够创作出自己喜欢、人民满意,又独具上海特色、上海高度和上海温度的好作品来。
展期为9月20日至2020年3月2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