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上海在线 > 信息资讯 > 长三角在线CSJonline.cn> 浏览正文
深圳模式和以色列模式,哪个更适合长三角
 
2019-9-21 15:24:20


会议现场

 

9月18日下午,“创新提升 共创未来”长三角开发区开放创新暨国际产业合作论坛在国家会展中心举行。多位长三角开发区管理者、高校学者集聚一堂,共同探讨长三角开发区下一步的协同发展之路。

 

“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是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驱动力,不仅是区域间的产业格局分配,更是集聚全球要素资源,发挥各自优势,携手共进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大命题。”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吕鸣指出,“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逐渐深入,以价值链为特征的空间基地结构和专业分工体系越发分明。各地区规模优势和竞争效益将逐渐显现,长三角将践行国家战略和谋求自身发展相结合,共同做大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蛋糕。”

 

“飞地经济”成为长三角产业协同重要模式

 

开发区是产业发展的主战场,也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载体。过去十余年,跨界合作园区共建即“飞地经济”模式成为长三角区域开发区建设的重要模式。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罗小龙指出,尽管园区共建模式和成果不一,这种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政府引导、企业参与、优势互补、园区共建、利益共享的园区建设模式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依托于江苏“南北挂钩”、浙江“山海协作”、安徽“结对合作”的共建园区实现了省内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对点帮扶,推动了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的跨省共建园区疏解了转出地产业升级、用地紧缺的压力,同时也带动了转入地的产业发展。

 

从2002年到现在,长三角园区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江苏带头、浙皖效仿,到现在谋求创新。园区合作共建有成功的,如漕河泾技术开发区浙江海宁分区,也有一些遇到瓶颈发展并不好的,如江阴靖江园区刚开始是合作典范,但是随着合作机制出现问题,园区发展遇到了瓶颈。

 

如何让飞地飞起来?尤其是产业基础薄弱的飞地,如果没有好的合作模式和稳定有效的运行机制,“飞地”发展将会步履维艰。对此,罗小龙指出,共建园区的合作机制需要创新。

 

1.“飞地”发展新动向

 

2017年,国家发改委出台了《关于支持“飞地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园区合作共建逐渐出现了许多新形式,也开始进行了制度探索和创新。

 

2018年11月,上海市嘉定区和浙江省温州市联合共建飞地园区,在嘉定共同设立“科技创新(研发)园”,在温州共同设立“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嘉定工业区温州园)”。“这种‘飞来飞去’园区共建模式将上海的科创资源与温州的先进制造业优势无缝对接。”罗小龙指出,“飞来飞去”的飞地将成为区域一体化的触媒,不仅加速产业转移,促进市场化引领区域化,也促进制度和管理经验的扩散,还加速了人才和创新要素的扩散。

 

逆向“飞地”也是园区共建的新模式。过去,园区共建通常是经济发达地区去到经济欠发达地区进行产业帮扶。逆向“飞地”即欠发达地区到发达地区来,如浙江、江苏到上海来建设人才、科技和产业孵化飞地。

 

(本频道联合编辑:长三角在线 csjonline.cn 和上海在线 shzx.com)

关闭
+ 相关信息咨讯
·长三角领跑2024年1-7月全国房地产企业拿地排行榜
·2024赛迪中国百强县榜长三角占据半壁江山:江苏2
·上海:将联合长三角城市建设全国首批低空省际通航
·安徽省宣城市推进长三角养老服务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长三角上半年经济数据出炉GDP总量首破15万亿元,
·长三角“C位”城区“组团”向新 长三角C9联盟联席
·暑期游火爆,长三角“超级环线”高铁助力浙西、皖
·铜陵义安区打造长三角旅游“后花园”
·“多彩贵州”文旅推广长三角推介会后 长三角游客
·宣绩高铁、南通至宁波高铁、甬舟铁路……来看长三
版权与免责声明:
1.上海在线 shzx.com自身不采编任何新闻信息,本站所载作品均转载自境内其他合法网站,本站刊载之作品,均来自我站会员在线投稿,全部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承担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2. 因难以对所有会员投稿文章事前版权筛查,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被侵权需本网删除的,请根据“避风港原则”在作品在本网发表之日或发现被侵权之日起30日内务必发邮件law###shzx.com(发送时请将###更换为@)书面通知我站,若未书面通知我站不负法律责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2024 上海远方信息&上海在线 shz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络作品传播权及著作权声明
媒体合作(发稿采访发布会等)电话:021-34121912 微信:yuanfangnet QQ:156988883 点击可以在线给我们留言,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回复您


公安备案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2854号

工信部ICP备案号:沪ICP备17046604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