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作品、大师讲座、环境戏剧、视觉艺术、艺术工作坊开启一场“青春艺术乐园”,6部委约作品、近百场演出和展览及讲座等活动陆续亮相于上海戏剧学院华山路校区、马兰花剧院、黄浦剧场等……作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充满活力的艺术原创板块,今年“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暨青年艺术创想周将于10月18日—26日举行。
本届“扶青计划”委约征集共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人青年艺术家申报111份作品,通过三轮遴选,产生6部委约作品,涵盖戏剧、音乐、舞蹈、多媒体、皮影等艺术品种。
关注现代人内心,着眼于现实生活,一直是“扶青计划”的作品亮点。现代舞《冷感人》通过主创敏锐的“都市触觉”以及颇具感染力的舞蹈语汇,将现代都市的特殊产物——冷感人进行详尽描摹,诉诸舞台。主创段婧婷、钱婷婷试图融入多元的艺术元素,打造这部创意新颖、视角独特的现代舞,诠释现代人“冷感”、人与人关系疏离背后的原因。话剧《双城记》改编自苏联时期剧作家梁赞诺夫的剧本《命运的拨弄》,主创周涛在保留原作戏剧张力的同时,把故事“穿越”至21世纪的都市:即将成婚的男子,阴差阳错中遇见了另一位女子,在有限的空间,在人来人往的表象背后,悲喜交织的爱情逐渐滋长。

委约作品中,也有向传统致敬,让古籍中的故事焕发新生的创作。舞蹈剧场《易》的灵感来源于《易经》,主创李源借由“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采用当代舞的编舞理念,结合古典舞的舞蹈语汇,希望启迪当代人寻找心灵的一隅归属,主动面对激变的社会。寓言剧《捉影》的创意根植于现实,色彩荒诞离奇,灵感来源于古代传奇故事《镜花缘》,主创初夏希望借由这部成年人的“童话”来表述艺术初心:艺术家不能失去精神探索,作品不能失去“灵魂”。而2016年的委约艺术家朱志钰将以导演的身份参与《捉影》,回归“扶青”。
全新的媒介让艺术作品得以延展生命力。钢琴音乐新媒体作品《际空之响》探讨人与其生存空间的关系,现场以钢琴演奏与多媒体视频产生交互效应,所有的听觉、视觉内容像是时空行为,突出音乐新媒体剧场的概念性,主创徐志博力求通过新媒体技术使音乐超越“听觉”,最大限度激发听众的艺术想象。新媒体表演《分身·源启》则取材于《山海经》,主创张屹南和他的创作团队从神怪世界出发,通过动作捕捉、交互式动画、远程操控等高科技技术,将幕后的“分身”与台前舞者联动。
扶青计划为青年艺术家提供了艺术创作的展现机会,青年艺术创想周则为更多青年人提供了“畅想的河床”。今年青年艺术创想周聚集来自世界各地超过50多部邀约作品,呈现了缤纷多元、名家荟萃的格局。
以话剧《俄狄浦斯》惊艳2018年“青创周”的罗马尼亚锡比乌国家剧院,今年带来《记忆碎片》。该剧以多线并行的叙述方式,讲述主人公于不同面具下罗生门般的命运交迭。罗马尼亚著名女演员奥菲利亚·波皮一人分饰多角,在众多角色间自由切换的表演方式,让作品层次丰富而悬念迭起。昆曲名家张军的新昆曲音乐会《惊梦六百年》,以独创的“水磨新调·Kunplug”新曲风,在保留昆曲传统音乐、唱词和演唱方式的基础上,将昆曲音乐的“水磨腔”与当今世界音乐风格相融合。活跃于美国乐坛的华裔作曲家黄若将和上海爱乐乐团一起,呈现他在中国的首场作品音乐会,音乐会中的“交响民谣”组曲为中国民谣赋予了新潮、时尚的审美情感。澳大利亚作曲家埃里克·格列斯伍德、澳大利亚艺术管弦乐团与四川音乐人合作打造了音乐剧场《水推沙》,把川剧器乐中的锣、鼓等打击乐器,与萨克管、钢琴、低音大提琴等进行“音乐对话”,是中西方乐器交融互动的尝试。
原创巴士沉浸戏剧《最远的71路》将在一辆从上戏华山路校门口始发,途经上戏舞蹈学院等地的真实公交车上上演。在车上,演员将用肢体语言、服装变化及道具来展现一个贯穿男女主人公一生的爱情故事,为观众带来独特的观剧体验。

秉承“开门办学、开门办节”的初衷,青年艺术创想周的“高校联动”板块则继续打造文教结合的理念,携手各地艺术高校,让不同领域的青年艺术从业者走上舞台。中央音乐学院“室内乐歌剧计划”带来的“艺术行动”,集结了学院派新锐导演和青年指挥家,与优秀学生一同展现音乐创作、理论与实践互为协同的理念;上海戏剧学院的实验剧目《黎明未至》改编自《麦克白》,借助对原剧结构的打乱,拆分麦克白性格的不同侧面,赋予角色以全新的理解;北京舞蹈学院的舞蹈剧场《俑》,以汉代舞俑的想象为主体,试图建立鲜活的汉代舞俑“活”的意象;北京电影学院的话剧《我想很早认识你》则融合了表演、弹唱、音乐、肢体语言等来探讨爱情主题;北京师范大学的舞剧《溯崑》,通过动作元素之间的拆分整合,将昆曲的典雅婉转与当代舞的自由洒脱碰撞、融合。值得一提的是,上海戏剧学院新建成的浦江校区也将作为“青创周”的重要场地,上演音乐剧专场。
“青创周”期间,上海戏剧学院将充分发挥各个艺术空间的特色打造一座沉浸式的“青春艺术乐园”。华山路校园别具一格地以“老上海”为主题,留声机、老爷车等道具将开启怀旧之旅,为观众呈现一幅摩登片场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