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退休后也‘闲不住’,产生了走出家庭、融入社区的想法。于是,在社区的支持下,我组织街坊中一些有文化需求的老人,加入家庭读书活动。”1943年出生的黄浦居民陈康瑜说,老有所学,与时俱进,永远是他追求的目标。
这样的例子,在黄浦区已是屡见不鲜。在管理机构整合、组织架构不断完善的基础上,黄浦区以社区学院为主阵地,打造集各方优质学习资源于一体的终身教育大平台,完善了社区教育三级网络,实现社区教育的5-8分钟学习圈。


满足每一位市民多样化、个性化的终身学习需求,支撑卓越的全球城市发展,是上海终身教育发展的新定位。近年来,黄浦区社区教育逐步形成了以国民教育体系与终身教育体系融通发展的创新载体,以“市民海派文化体验基地”特色项目为实践抓手,以“线上+线下”信息技术为服务支撑的社区教育工作模式,具有“常态化、自主化、多样化和社会化”的黄浦特色。

学习资源统筹好后,不能让它沉在水底,还得将它“激活”。
坐落于淮海路上的上海知名餐厅“红房子西菜馆”成为“上海市民海派文化体验基地体验点”的事情,一直被津津乐道。
一开始经营者认为,自己经营的只是一家餐饮企业,“没教室、没老师、没教材”,这样的“三无”状态下拿什么让市民学习?又如何组织市民来学习呢?
了解这种情况后,黄浦区相关部门引导企业,从市民的学习反馈中认识到自己的店堂可以成为学堂,在非繁忙时段,也可以邀请市民进行学习和体验,企业的西菜大师和调酒大师自编读物、员工培训课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