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们出于节省时间和食物丰富性的考虑,选择点外卖频率在明显增加。《2019Q2网络外卖服务市场发展研究报告》就显示,近5成网民使用过网络外卖服务,消费者规模达4.1亿。与此同时,各类人群用餐难题也逐渐被外卖解决,《2017外卖发展研究报告》则指出,外卖解决了将近715万的医护人员、1900万的病人或家属的饮食问题。
为何餐饮外卖会在中国走红?有没有什么依据可循?近日,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何计国团队就发布了一则《我国10城市高频外卖消费菜品膳食结构分析》报告,系统的阐释了外卖走红的原因,以及我国外卖呈现的三大特点。
居民外卖订餐与日常餐饮习惯一致,“午餐”是外卖最高峰时段
据悉,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何计国团队在调查研究中,重点选取了我国外卖订餐活跃的十个城市进行了Top50消费菜品的膳食结构分析,通过大数据形式展示出了中国互联网餐饮消费的特征全貌,发现外卖用户的饮食习惯和营养结构与国民普遍饮食习惯一致,如排名第一的订餐时段是午餐,其次是夜宵、下午茶和晚餐;排名前三的餐品类别是中餐、甜品饮品和西餐。
报告研究指出十城市Top50消费菜品中,排第一的均为米饭,深圳居民对米饭及米制品的喜爱全国排名第一;十城市中,油条在所有城市都进入了Top50;深圳和上海市民早餐最爱油条;珠海、哈尔滨居民尤其偏爱肉类食品,在订制纯肉类食品的频次,哈尔滨城市排名最高,谷薯类食品对哈尔滨居民的吸引力比全国其他城市低;西安、北京更爱选择主食和菜肴搭配,北京居民对肉类食物的兴趣度比全国其他城市低。此外,整体来看,最受欢迎的肉类是猪肉、鸡肉、牛肉,最受欢迎的蔬菜是白菜、包菜、西红柿。
其中上海人点单最多的是米饭,其次是油条和皮蛋瘦肉粥,这种有吃早饭的习惯是比较健康的。其次酸辣土豆丝、西红柿炒蛋、手撕包菜等家常营养美味也出现在上海Top50的名单中。谷物类摄入上海排名10城第7,相比蔬菜和肉,上海人碳水摄入并没有过度,显得十分均衡,可见上海人对于饮食搭配很擅长,很会吃。
按盒分装明确摄入量,外卖也能保持膳食平衡
对于外卖是否在居民保障膳食平衡、营养健康上起着一定的积极意义,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何计国教授表示:“实际上,外卖内在是健康的。第一,它使我们更少去吃速食产品,甚至不吃。第二,外卖平台作为点餐的工具是没有健康或不健康的属性的,健康与否其实还是在于消费者点餐时的选择。恰恰是外卖这种按盒分装的形式,特别像西方的分餐制,既不互相污染,也便于明确摄入食物的份量。相较而言,国人传统的一起就餐的形式,不便于衡量食物的摄入量,因此难以掌握营养摄入的情况。”
“每天应吃十二种以上食物,包括两三种谷物,三到五种蔬菜,两到三种肉,水果每天要有,油不一定要每天都切换,一周吃到25种,这样就可以了。”谈到如何达到膳食均衡,何计国教授强调,“消费者应该对《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多一些学习和了解,我总结了几句话:第一,谷类为主,选择上多品类而非品种多;第二,吃动平衡,监测体重,用体重管理促进平衡;第三,适量食用肉类,选择鱼肉、禽肉等健康肉类。另外建议每天喝奶,早餐可以喝一袋250g的牛奶,晚上喝一小杯酸奶,既能减轻消化负担,其中的钙对睡眠还有帮助;水果也必不可少,种类可以多样选择;同时,蔬菜也是必须要摄入的,,成人每天应摄入300-500克。如果有慢性病,比如有高血压、冠心病,甚至每天吃到一斤半蔬菜都可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