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复旦开了门课叫似是而非#登上了微博热搜榜,一时间引起网友的关注与好奇。

原来今年新学期,复旦大学多个学科的教授走上讲台,开设了一门新通识课程,名字就叫“似是而非”,向学生阐述什么是“伪科学”。
仅四堂课,“似是而非”就在复旦火了。每到周二18:30,“似是而非”的开课教室H3409“一座难求”,每周都有站着听课的学生。
第一轮选课过程中,在课程容量为258人的情况下,“似是而非”选课人数超过1000。这门由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楼红卫组织开设、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卢大儒命名的课程,集结了文、理、工、医不同学科12位教授,准备了17个专题,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对伪科学的辨识能力”为教学目的,本学期开设其中的14讲。

“似是而非”部分课程内容
网友:有网络版可以看吗?
#复旦开了门课叫似是而非#登上热搜后,网友在评论里表示这又是“别人家的大学”系列,并希望能推出网络版观看。

课程围绕“如何识别伪科学”展开
在《似是而非》的课堂上,不同学科的老师会从各自专业领域出发,讲述有关“伪科学”的事例。
究竟什么是“伪科学”?
在《似是而非》第一节课“用数学发现谬误”上,楼红卫提出一个疑问:某防火用具推销员说“家里发生火灾时,不能往卫生间跑,因为统计表明,火灾时,死在卫生间的人数最多”,这个说法对不对呢?
楼红卫说,“对与不对”,不在于论据的对错,而是在于从论据“死在卫生间的人数最多”到论点“不能往卫生间跑”的推理逻辑谬误:不论火灾时死在卫生间的人数是不是最多,都无法推断火灾时是不是应该往卫生间跑。他又举了类似的例子:特别有名的三甲医院每日死亡的人数超过了社区卫生中心,是不是意味着看病要避开前者只去后者呢?
“这种逻辑上的错误广泛存在于大量统计数据和新闻报道之中。它们站不住脚,经不起争论,却让人印象深刻并难以抗拒。”楼红卫说。他希望这门课能够纠正不同学科里这样令人印象深刻的偏见,提供一些思考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