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坐在后台临时搭起的棚子阴影里候场时,年届60的刘占明,看起来像极了罗中立的油画《父亲》里的形象,面庞黝黑,皱纹纵横。但一走上台,阳光照得他眼神清亮,挥舞的红绸在半空中划出一道道绚烂遒劲的曲线。昨天上午,第21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艺术天空”的“安塞风·腰鼓情·黄土恋”专场演出在大世界举行。下午,演出移师中山公园,再次与上海市民游客亲密接触。
一墙之隔,室内演艺场是婉约温柔的评弹,中间舞台则上演着刚劲有力的安塞腰鼓——中国南北非遗代表,在上海演艺地标大世界同台竞技。上海的观众能不能理解这来自黄土高坡的民间艺术?台下观众给出答案:与鼓声齐鸣的掌声中,随家长一同前来的孩子们涌到舞台前,给爷爷辈的演员们鼓掌叫好。
安塞腰鼓这股“劲”不能丢
这次来上海的53名演员,几乎全部出身农家。刘占明不是年纪最大的,团里还有65岁的老演员:“安塞出土的文物腰鼓,能考证到2000年前。我们那儿‘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都会打腰鼓。”从8岁开始,刘占明就跟老辈一起打腰鼓。过年时,每家每户都出人,聚到一起挨家挨户“沿门子”,“咚咚”的鼓声一到,就象征着祝福上门。
革命战争年代,延安的物质生活极度匮乏,但精神上却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昂扬斗志。这种精神状态从安塞腰鼓可窥一斑。“劲”是安塞腰鼓特别重要的元素,刘占明边说边舞动起来:“安塞腰鼓跳跃得有‘虎劲’,挥锤有股‘能劲’,踢腿转身是股‘猛劲’,摇头狂喜是一股‘狂劲’。”他说,这股劲过去是苦中作乐,更是顽强不屈:“好像把种种不如意都留在过去,大家又有新劲头奔向明天。”
刘占明和其他三位老演员,占据了舞台表演的“绝对中心”。他们的腰鼓,和年轻演员不同:牛皮鼓边已磨得斑驳,鼓身早已褪去鲜艳的色彩。这只腰鼓,跟了刘占明二十多年。“过去的艰难岁月,就是靠着这么一股不服输的劲。如今生活好了,这股劲不能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