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1日,在遵义机场举行了“沪遵劳务直通车”第三期订单班学员欢送仪式。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我们21日刚刚欢送了订单班第三期的25名学员启程前往上海工作。”在贵州省遵义市“沪遵劳务直通车”汇川站点,“沪遵劳务直通车”第三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负责人彭豪告诉记者:“过去一年半,我们已经向全国各地输出有就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31000余人。其中,输送到上海就业的贫困劳动力1410人。”
据了解,2018年4月19日成立的“沪遵劳务直通车”是立足遵义、依托上海、辐射东部、助力脱贫的有组织劳务输出平台。作为2018年上海市精准扶贫十大典型案例,“沪遵劳务直通车”开通以来,突出就地就业为主、跨省异地转移就业为辅,常规就业与灵活就业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中介服务、企业用工、群众脱贫”的就业扶贫新模式。
2018年,遵义市通过“沪遵劳务直通车”举办劳务协作培训班235期,培训贫困劳动力11395人并实现8370人就业;举办劳务协作专场招聘会126场,针对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62105个,最终实现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28428人。其中,转移到上海就业797人,转移到省外其他地区就业9628人,在贵州省内就业18003人。截止到10月22日,2019年目前已经成功转移到上海就业613人。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沪遵劳务协作工作范围广、任务重,完全依靠政府部门效果有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沪遵两地成了沪遵就业扶贫联盟,依靠各类人力资源服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等共同参与到协作工作中,目前沪遵两地已经有9家人力资源公司投入人力、物力到就业扶贫一线,推动有组织劳务输出工作,探索出“政府+中介+就业”的有组织劳务输出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确保贫困劳动力输得出、稳得住、能脱贫,遵义市人社局还探索创新沪遵劳务协作新模式——推出订单式组织输出培训。与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委托第三方培训机构及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组织实施,对全市范围内符合一定条件的贫困劳动力和各类社会人员实施精准培训,以上海标准在遵义培训电焊工、起重工、装配工、行车工等,通过培训提升人员的综合素养和技能水平,培训结业取得合格证后输出到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及其他企业就业。
数据显示,2019年开启订单式组织输出培训合作以来,遵义市通过“沪遵劳务直通车”输出到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就业135人,开设的“沪东中华造船厂订单式培训专班”培训32人,输出到该厂就业23人。近期,遵义市桐梓县即将完成订单班培训45人,意向到该厂就业32人。
“相关的培训课程与标准都是由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制定,完成培训课程的人员到了上海企业,马上就能进入工作状态。”彭豪告诉记者:“我们输出的这些贫困户人员收入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他们在上海的年收入平均在6万左右,相比遵义的同类型工作年收入翻了近一倍。未来我们还将在上海成立‘农民工之家’,进一步为他们做好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