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共享雨伞“登陆”上海,地铁站、部分公交站和商户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在上海布点的共享雨伞平台也有20余家。2年过去了,目前共享雨伞在上海运营的主要平台仅剩2家,鲜有盈利。
23日,在上海轨交12号线南京西路站站台大厅内,摆放着一组共享雨伞的租借设备。该设备共有48个雨伞槽,因为当天上海只有零星小雨,所以只有11把共享雨伞处于被借状态。记者在体验过程中发现,该共享雨伞添加了免押功能,通过App上缴纳押金时可以选择免押,达到相关条件即可省去39元的押金。记者又随机探访了轨交6号线,在6号线港城路站台大厅内,也摆放有这种共享雨伞租赁设备。但在一些楼宇、商场,共享雨伞的设备数量明显减少。
根据记者的小调查,高达90%的人会在下雨时选择租用“共享雨伞”,然而,大家普遍表示,目前共享雨伞多见于一些地铁站,至于公交站和商场则较少见。共享雨伞既然被大家所需,为何在上海设点的共享雨伞平台却反而少了?
业内人士分析,共享雨伞属于低频但是强刚需,高度依赖地域与天气,要想生存下去,就要考虑商业模式和盈利,很多平台问题就出在商业模式上。“共享经济本质是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单纯靠共享雨伞租赁挣钱,项目难活。”这位业内人士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