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距离2010年上海世博会已经快10年了!从今天起至2020年2月9日,一场以展示百年来世博会珍贵历史文献为主题的展览“世鉴真章——世博历史文献展”在上海世博会博物馆举行。中国人第一部环游世界的游记是谁写的?1900年的巴黎世博会上,中国馆长什么模样?从这场展览上,你都能找到答案!


图说:世博历史文献展新民晚报记者孙中钦摄
始于1851年,世博会迄今已经走过了全球50多座城市。“笔下盛会”“制图造物”“集美五洲”“书写未来”等四个单元的300余件展品,涵盖中、英、法、意乃至捷克、匈牙利等多国语言,种类包括官方报告、奖状证书、新闻画报、游记日记、设计图纸、小说读本、乐谱食谱等多种类型,带参观者穿越历史,重温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漫漫历程。
别以为“大数据”今天才有,168年前的伦敦人已经用它实现了对大型活动的运营管理。1851年5月1日,英国伦敦万国工业品博览会开幕,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性博览会诞生。展区入口,一张放大的“1851年万国工业品博览会参观流量波动图”,用精准的柱状图和详实的数据,对气温、天气等不同因素对客流的影响,不同类型游客平均消费水平、假币或劣币造成的经济损失等进行了全面的数据采集与分析。

图说:1851年万国工业品博览会参观流量波动图新民晚报记者陆梓华摄(下同)
令人惊叹的是,当年,博览会单日最高客流就曾达到了近11万人次!刊载这些数据分析的《1851年伦敦万国工业品博览会委员会报告》原件,也首次来沪。这些“大部头”也被视作研究世博会乃至19世纪后半叶人类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料。
集体亮相的世界上第一批世博护照来自1967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在世博会历史上,“敲章打卡”这一传统已经由来已久。早期的护照兼具门票功能。蓝色为成人护照,兼作7日门票。白色为青少年护照,兼作7日门票。红色为成人护照,兼作通票,可无限次使用。

图说:“敲章打卡”的传统由来已久
展览现场,你可以戴上耳机欣赏一段德彪西的音乐。通过3D眼镜重温百年前的盛况,也可以读到百年来文人巨匠有关世博会的作品。其中,还包括熟悉的童话作家安徒生!他参观了1867年巴黎世博会,这也成为他的童话《树精》的灵感来源。
中国参与世博的身影,成为展览的一大亮点。1876年,美国在费城举办世博会,清政府受邀组团赴会。时任宁波海关副税务司秘书李圭随团参会,展览现场展示的一本《环游地球新录》一书不仅记载了费城世博会的参观经历,还记录了其在美国、欧洲、东南亚三地见闻,成为中国人环游地球的第一部游记。
《伦敦新闻画报》上,创刊于1842年,是世界上第一份以图画为主的周刊,在1851年8月30日的《伦敦新闻画报》就报道了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会见了一个中国家庭。这个中国家庭2月从香港出发,直到8月方抵达伦敦,此行目的之一就是参观万国工业品博览会,也成为第一个被主流媒体关注的中国“世博家庭”。

图说:中国“世博家庭”登上西方主流媒体
创刊于1863年巴黎的《小日报》,是世界上第一份日销量过百万的报纸。1900年巴黎世博会期间,《小日报》副刊刊登了中国馆的彩色版画。画面正中是中国馆主体建筑;右下角是主体建筑前的牌楼,仿北京孔庙牌楼建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