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帮助子女带孩子,一群老人从五湖四海背井离乡来到上海,但由于生活不习惯、语言不通、缺少朋友等,他们极少参与社区活动,渐渐成了社区里的“边缘人”……松江区方松街道里,就居住着这样一群“老漂族”。为此,上泰绅苑居委会建起了一个“老漂驿站”,帮助老人们拓展朋友圈、融入新家园。在这里,“老漂族”不仅找到了归属感,还成为了美丽家园建设的志愿者。
开怀:终于遇到久违的老乡
“茄子叫‘落苏’,南瓜叫‘饭瓜’,螃蟹叫‘哈’,鱼叫‘嗯’!”记者来到逸庭苑小区活动室时,各种练习发音的声音此起彼伏,还不时夹杂着爽朗的笑声。原来,“老漂驿站”的成员们又在开展活动了。当天进行的是“老漂学沪语”课堂,教“老漂”们学松江方言的,是年过七旬的“老松江”施顺弟。
施顺弟家住上泰绅苑小区,是街坊邻里熟悉的“热心肠”。为了保证上课质量,施顺弟一周前就提前备课,并手写了讲义,一份课堂讲义反复删改了多遍。活动中,他给“老漂驿站”的成员们介绍了松江被称为“上海之根”的渊源,以及沪语的起源、发展和语言特点,并详细讲解日常用词的字面意思和发音要领。从家人亲戚如何称呼,到水果蔬菜如何表达,“老漂”们从“听不懂”到“听懂了”“会说一点”,不断打通语言关,进一步突破交流障碍。
来自湖北枝江的敖阿姨是第一次参加“老漂驿站”的活动。“其实我来松江9年了,一直帮着带孙子,每天的生活除了做家务外,其余时间都不怎么出门,因为出去也没什么朋友,觉得挺孤独的。”活动进行到一半,敖阿姨惊喜地发现“老漂”队伍里的周阿姨原来是老乡,“我好多年都没找到一个老乡,太亲切了。”
缘起:一则特殊的“寻人启事”
“老漂驿站”的缘起,还要从两个月前说起。当时,一则特殊的“寻人启事”在上泰绅苑微空间发布:“老漂驿站”招人啦!告示一经贴出,就吸引了刘绍鹰等4名“老漂”报名加入。
“这个自治组织建立之初也并不容易。”刘绍鹰是一名来自安徽的退休教师,如今是“老漂驿站”组织的负责人。“我们第一批几个老同志刚见面时,彼此都不认识,但是大家有着同样的背景,年龄又相当,很快就熟悉了。”
上泰绅苑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宁文玲告诉记者,上泰绅苑居委会下辖的上泰绅苑和逸庭苑两个小区有近四成居民是新上海人。这些人中,有这样一群“老漂”,他们在松江没有朋友圈,除了上课下课接送孩子之外,一般见不到他们。子女下班回家,可能也说不上几句话,所以更觉得孤独。这部分老年人特别需要精神关爱,居委会出面搭建“老漂驿站”这个自治平台,就是希望将这批人喊出来、聚起来,使他们积极参与到社区活动中,激发他们对于“新家”的认同感、归属感。
反哺:为社区建设发光发热
“老漂驿站”有了第一批成员后,大家口口相传、相互介绍,队伍逐渐壮大,现在发展到接近20人。老人们从相逢相聚,到相知相助,彼此成了好朋友。可喜的是,他们不仅变得开朗快乐,有一部分还自愿加入到社区志愿者队伍中,为社区建设发光发热。
刘绍鹰刚来松江时,不怎么爱说话,现在成了社区里的活跃分子。他不仅是“老漂驿站”的负责人,还是社区图书室的一名志愿者,负责整理书籍,为居民阅读提供服务。
同样来自安徽的“老漂”代秀敏如今是小区的垃圾分类志愿者。“以前总是很想回老家,现在小区里有了很多好朋友,也就不想回去了。”代秀敏说,“多亏有了‘老漂驿站’,我们才能过得这么舒心,我们也想用自己的力量,将爱传递给更多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