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快过‘19岁’生日了!”身穿“绿叶志愿者”马甲的老徐说。
老徐不是真要过19岁生日,他今年已有66岁。19年前,他成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第一位“换肝人”。如今身体健康的他,又是中山医院癌症康复、移植受者志愿者服务基地的一名志愿者。
器官捐献和移植是生命的传递。近年来,中国器官捐献移植事业发展快速,许多人像老徐一样,已开始享受器官移植医疗卫生服务。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施予受”器官捐献志愿者登记平台对接上线正式启动。本文图片均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提供12月14日上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施予受”器官捐献志愿者登记平台对接上线正式启动。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从现场获悉,这是上海首批两家大型三甲公立医院对接“施予受”平台。未来,在这两家医院登记器官捐献的志愿者,将直接进入“施予受”平台数据库。
“施予受”器官捐献志愿者登记平台成立于2014年,是中国首个网上器官捐献志愿者登记系统,由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主办。该基金会是由国家卫健委主管、民政部批准登记的,面向国际国内的公益性公募基金会。目前,在该平台登记的器官捐献志愿者人数已超过100万。

多名在中山医院接受器官移植的“肝友”、“肾友”作为志愿者,参加上海首批两家医院对接“施予受”器官捐献志愿者登记平台仪式中山医院是中国最早开展器官移植的单位之一,其在肾移植、肝移植、心脏移植和肺移植各方面都得到了全面发展,是中国唯一完全依靠本院力量完成肾脏、肝脏、心脏和肺脏等大脏器移植的医院。
“作为医生,我们和患者一样,深刻体会到器官捐献就是在拯救生命。2013年,我们医院十位党政领导自愿参加器官捐献,一起签署了《上海市人体器官捐献自愿书》。”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说,医院是一个生死相搏、汇聚爱与希望的地方,此次与“施予受”器官捐献志愿者登记平台完成对接,将让器官捐献登记变得更加可及。
“自2015年开始,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成为我国移植器官唯一合法来源,我国建立了合理有效的人道主义救助模式,让生命在阳光下延续。”启动仪式上,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黄洁夫说,尽管中国器官捐献移植事业发展快速,但许多普通人仍然不了解这项事业,此次该平台与上海两家医院对接,也将进一步助推这项事业发展。
上述两家医院分别向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捐赠100万元,助推中国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的发展。
在“施予受”平台登记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并不意味着必然捐献器官。
黄洁夫告诉记者,通过该平台登记后,仅意味着公民表达了希望在逝世后将器官无偿捐献的个人意愿,而器官捐献志愿登记与完成器官捐献,是两个不同层面的概念。
真正要完成器官捐献,既需要符合临床医学条件,经过医院评估,也需要第三方见证以及家属确认,同时还要经过严谨的组织配型、捐献判定和公开透明的获取分配等程序。
黄洁夫说,目前中国仍存在公民自愿捐献意识缺乏、器官供不应求、拥有器官移植资质的医院较少、服务能力有限等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