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随着打桩机在浦东世博文化公园C02-01地块缓缓打下第一道桩,上海大歌剧院正式开工建设。上海文化场馆不少,但尚缺一座标志性、具有引领性的专业歌剧院,建设上海大歌剧院恰恰能填补这一空白。

记者从上海大歌剧院项目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了解到,新建的上海大歌剧院不同于传统的大剧院,将成为中国第一座集演出、创作、制作、艺教、展示和研究,按全产业链要素设计建造的剧院。“演、创、制、教”四个核心功能将发挥到极致,也就是说,上海大歌剧院既有歌剧艺术的表演功能,还将具备创作、制作、艺术教育功能。

“我们的目标是十年领先、三十年不落伍、五十年成经典”,在开工现场,项目建设指挥部办公室负责人介绍说,建成后大歌剧院演出的歌剧来源有三,创制中国民族歌剧;与国内外优秀歌剧院联合制作歌剧和引进国内外优秀歌剧。
记者了解到,对照上海建成亚洲演艺之都年商业演出场次须达4万场的目标,根据对未来几年上海演艺市场快速发展的科学预测,上海大歌剧院开业后第一年演出目标为650场,观众65万人次;前5年平均年演出目标720场,年观众75万人次。
剧院的外型看起来像“中国扇”
上海大歌剧院位于浦东世博文化公园C02-01地块,总建筑面积146338平方米,其中地上75204平方米,地下70774平方米,地下通道面积360平方米。通过设计图可以看到,整个建筑形体取“中国扇”之意,巨大的白色阶梯螺旋状上升,延伸到空中,恰似折扇扇柄。而动态的螺旋屋盖既是外观又是面向公众的舞台空间,在满足大型活动使用需求的同时,又能为市民或游客的日常参观提供乐趣。

建成后上海大歌剧院将拥有大、中、小三个歌剧厅,能同时满足中国民族歌剧和西方经典歌剧的演出,并考虑了不同观众群体对剧目的欣赏需求。其中,大歌剧厅2000座,主要演出中国民族歌剧、世界经典歌剧、音乐会版歌剧、交响合唱、清唱剧等;中歌剧厅1200 座,主要演出实验歌剧、轻歌剧等;小歌剧厅1000 座,以青年歌剧观众及国内外游客为目标群体,场馆运营方将打造一台天天演的集通俗美声、独特场景和黑科技为一体的情景歌剧。
据上海大歌剧院运营筹备组组长林宏鸣透露,天天演的情景歌剧正在筹备中。“现在上海也有一些天天演的驻唱剧目了,如《不眠之夜》等,这是一个好趋势。”林宏鸣说,上海大歌剧院的观众类型将有三种:专业的音乐爱好者、青年群体和游客。“上海大歌剧院位于世博文化公园内,必然会吸引很多国内外游客的到来,我们希望将其打造为文旅结合、‘白+黑’的旅游目的地,让游客白天逛公园,晚上看剧。”
上海为什么一定要有专业的歌剧院?
歌剧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有多种样式和体裁。它是舞台表演艺术最综合、最庞大、最复杂、制作难度最大的艺术门类,被誉为“艺术皇冠上的明珠”,是考验一个剧院乃至一个国家艺术水准和制作水平的试金石。

那么,上海有那么多综合性的剧场和音乐厅也都在进行歌剧演出,为什么一定要有专业的歌剧院呢?林宏鸣说,如果纵观全球会发现上海的歌剧演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日本一年有1100多场歌剧演出,东京有400多场,而上海相比歌剧演出并不多,要知道歌剧曾是除京剧外中国影响最大的剧种,中国第一部歌剧演出在上海,让上海的成为歌剧艺术的发展高地,是我们的责任。”
今年秋天,上音歌剧院落成运营,成为上海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专业歌剧院;年底,上海大歌剧院宣布开工建设。上海需要两座专业的歌剧院吗?功能定位上是否会有重复?在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看来,不论从发展目标还是城市体量来说,上海再新建两座专业的“歌剧院”也并不为多。“上音歌剧院与上海大歌剧院定位略有不同,除了对外演出,上音歌剧院主打’产学研中心’,满足师生教学和艺术实践需求,培养更多顶尖的音乐艺术人才。”
纵观世界知名歌剧院,最能够代表其艺术水平的无一不是歌剧制作。一座优秀的歌剧院,应该是有一批保留剧目,无论是歌剧还是芭蕾舞剧需要有保存十几部甚至几十部剧目布景道具的仓库。上海大歌剧院项目建设指挥部办公室表示,上海大歌剧院将是一座面向未来的剧场,具有自己的歌剧生产能力,每年有一定数量的自制创排歌剧、并达到一定规模的歌剧演出场次。可以期待,上海大歌剧院将成为世界级城市文化地标,专业级国际歌剧艺术重要舞台,高品质“城市公共文化客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