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们在体验收获的喜悦 /校方供图
这两天的上海阴冷异常,但嘉定南翔小学的校园一角的菜地依然绿意葱茏。午休时分,四(7)班的学生张默成、陈东耀、李文轩来到这里,收获他们种下的胡萝卜、青菜和大蒜——孩子们一个多月前在“幸福田园”里亲手播下的种子结出了丰收的果实。
在“劳动意识”日益淡漠、“劳动教育”靠边站的当下,这所小学却独辟蹊径:不但在校园里开辟菜地,让孩子通过种菜来体会劳动的不易与收获的乐趣,更是提出了家务打卡的概念,让孩子们帮助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从“盯着”起步,到“习惯”收尾,越来越多学生与家长重新认识了“劳动”两字的含义。
低年级孩子家务打卡
小学生不会剥熟鸡蛋、不会拿扫帚扫地,大学生让家长定期到校洗衣服……近年,关于劳动能力缺失的报道屡见媒体。但很少有人会去思考:劳动真的无足轻重了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南翔小学副校长朱雯说,社会推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实际生活中,只要和学科学习无关的内容很容易被边缘化。像艺术、体育等文体类项目,人们越来越注重对孩子们在这些方面的培养,而“劳动”却成了一个短板。因此,在经过长时间的前期准备工作后,学校以主题活动等形式为抓手,开始培养孩子们的劳动意识与劳动能力。
一至三年级低龄段孩子开展每周家务打卡,四五年级高龄段孩子开展每月家务打卡。在南翔小学,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一份专属家务打卡记录表。
“我学会了叠被子、整理床铺”“原来洗碗要分干湿两块抹布、砧板要生熟食分开使用”……翻看学生们的打卡记录,就会发现:他们不仅在家里认真参与家务,还从中学会不少生活常识与诀窍。
学校德育处的周靓老师告诉记者,为了让打卡不走“过场”,打卡单上还设置了“我的体会”“父母的评价”等内容。“只有家校形成关于劳动教育的共识,劳动教育才有可持续性,孩子们才能明白劳动重要不仅仅是一句口号。”
高年级孩子乐学种菜
对于高年龄段的孩子来说,除了家务打卡外,学校还安排了更为丰富的内容。比如,在学校食堂就餐时,每天有不同的孩子帮着食堂员工一起劳动,做些整理桌椅、收拾餐盘等简单工作……
而在种种劳动内容中,“幸福田园”一项人气最高,目前只针对四年级一个年级开放。朱雯告诉记者,这片200平方米见方的田园本是学校操场的一块闲置空地。开辟为菜园后,被划分成70多块小菜地,每六七个学生领种一块,春天种黄瓜、番茄,秋天种萝卜、杭白菜……不仅成为劳动教育的最佳实践,也成为自然课程的鲜活课堂。
“秧苗种下后,我们每天都要去浇水,老师说每次浇水要浇透,植物才能快高长大。”张默成说。
“老师们还会带领我们一起去间苗,就是把种得太密的秧苗拔掉几根,让秧苗们可以吸收更多的营养。”李文轩说。
……提起种菜经,孩子们个个都是滔滔不绝。
这方菜园被四年级276位学生分头包干,每一小组都可以在学校提供的“当季菜单”上选择心仪的蔬菜品种去种,等到成熟后,孩子们可以选择把蔬菜带回家,也可以把蔬菜贡献给学校的义卖活动。
不简单以学科成绩论英雄,每个孩子其实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劳动教育开展以来,周靓发现,很多原先可能在学科上表现并不突出的孩子,反而拥有很强的独立能力,很多家务活信手拈来,劳动教育让这些孩子重新认识了自己,找到了自信。
劳动不仅是掌握技能
某种意义上可能比学科成绩更重要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句口号喊了很多年,但整个社会普遍更关注德智体三个方面,劳动教育却日益简单化、边缘化。也许在很多人看来,能用吸尘器和洗衣机,为什么还要自己扫地、洗衣服?把时间“浪费”在体力劳动上有意义吗?
但在南翔小学校长王琦看来,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一环。“有些家长觉得孩子学习都来不及,为什么还要浪费时间在劳动上。但是,劳动不仅是孩子们必须掌握的技能,更会影响到孩子的品格养成、价值观形成,某种意义上来说可能比学科成绩更为重要。”
因此,南翔小学尝试把“劳动好不好”放入孩子的期末评价中,让其成为评价孩子发展的重要指标。此外,在原先校级争章活动的“崇德小童星”“进步小童星”“文体小童星”“全能小明星”之余,增设了“劳动小童星”,以此激励孩子们主动参与、爱上劳动。而在每个班级,则由班主任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开展班级劳动小能手等的评选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