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病故,来不及多陪伴家人,回上海匆匆几日就又出现在支教讲台上;因工作劳累两度手术,心脏装着支架依然坚持为孩子们上课;自己孩子生病动手术,作为父亲不能陪伴在身边,却一次次为发烧的新疆学生筹集资金、寻找输血血源……
日前,上海市首批185名“援藏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简称“万人计划”)支教教师顺利完成为期一年半的支教任务,平安凯旋。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将自己的智慧、汗水和爱心洒在了祖国边疆地区的讲台上。
“精神有了归属,生命就有了意义。”在昨天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召开的首批“万人计划”总结会上,援疆教师、闵行区七宝明强小学副书记徐建国的一番话,代表了185名上海支教逐梦人的心声。
185位支教教师,犹如185张“上海教育”的名片
根据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四部门联合下发的《援藏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实施方案》,2018年8月,上海市首批“万人计划”支教教师分别进藏进疆。其中,15名援藏教师对口支援西藏日喀则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170名援疆教师对口支援喀什地区的莎车、泽普、叶城、巴楚四县的15所中小学。
185位教师犹如185张“上海教育”的名片。在这支上海教师队伍中,有34人是高级教师,他们身上凝结着“上海教育”的智慧和经验。援疆支教教师深入一线,承担了大量教学任务,遇上当地教师请假、抽调,支教教师能够主动补位。部分支教教师还承担了受援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从不同的岗位帮助学校落实教育教学规范,帮助学校逐渐走向规范化、精细化管理。
西藏日喀则二职校支教教师除了承担专业教学任务,还帮助受援校开展专业建设。他们撰写了《专业教学标准》《专业课程标准》等规范,编写了《电工基础》《机械制图》等校本教材,推动受援校教学逐步走向正轨。
从“输血”到“造血”,培育一支带不走的师资队伍
支教教师扎根课堂,以开放的心态迎接每一位听课老师,让更多当地老师有机会感受“海派课堂”的魅力。一年半来,每位援疆支教老师与1至2名当地教师结对带教,平均每周听评课3.5节。几乎所有支教教师都开设了公开课,当地教师进支教教师课堂观摩达3000以上人次。支教教师借助“名师工作室”“青蓝工程”“教研活动展示”等多方面开展带教,不断提升当地教育的“造血”功能,培育教师成长“内生力”。
2019年4月初,泽普二小援疆团队分别面向全县开展语文、数学学科教研活动,开创了泽普县教师历史上第一次面向全县的教研活动。每一位教师从活动的参与者变为组织者,在活动中实现自我提升。活动后,泽普的老师们说:“原来教研活动还可以这样操作,参加这样的教研活动真是一种享受!”
西藏日喀则二职校援藏教师还架起了一座沪藏职教培训桥梁,由上海各选派学校为当地培养“双师型”教师。如今,日喀则已有10位教师通过国家认证的职业资格认证考核并获得证书。
“上海阿爸”温暖他人,也成就自己
“新疆、西藏的学生,就好比我自己的孩子。”支教一年半,185名上海教师有了一个共同的新名字“上海阿爸”。新疆泽普县受援校有一名学生得了免疫系统紊乱,看病和输血需要一笔不小的费用。闵行区支教团队得知后,积极为其寻找相应的血型,并在第一时间献上爱心捐款,帮助孩子渡过难关。
18个月间,上海支教教师团队充分调动各类社会资源,帮助受援地区学校、学生及困难群体。闵行泽普支教组帮助当地学校重构实验室部署,对设备进行维护;巴楚支教组临时党支部发起“红柳”周末陪伴志愿服务队;西藏日喀则二职校支教团队募集课程用具及模型用于实训室建设。
据不完全统计,援疆支教团队前后方捐款捐物累计260多万元。后方多所学校为受援学校师生提供上万册图书、300余双运动鞋,以及学习用品、体育器材、过冬衣物等。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支教,让上海教师在成就他人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据悉,上海支教教师中,多人论文在国家、省市级刊物获奖,多人因表现突出而受到表彰。徐建国利用援疆业余时间所撰写的近23万字的个人第一本书稿,即将出版。支教,已成为这些上海教师一生的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