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资讯版块 >> 01 本地资讯 | 02 长三角频道 csjol.cn | 本站不刊发涉政治、国际、时评、贸易争端、涉外涉港澳台文章
您所在的位置:上海在线 > 生活在线 > 人文历史> 浏览正文


唤醒中俄两国人民记忆的苏联民歌


 
2017-8-17 12:08:24

“喀秋莎”本是极其常见的俄罗斯女性的名字,后来战士们把自己心爱的火箭炮也亲昵地称为“喀秋莎”。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喀秋莎》在前线战士的心中燃起了胜利的希望。

大家还记得,2015年5月电视播放中国人民解放军官兵参加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红场阅兵式,彩排时用俄语高唱苏联经典歌曲《喀秋莎》的情景吧。
中国军人在红场放歌《喀秋莎》,拨动了俄罗斯人的心弦。因为这不是一首普通的歌,而是有独特由来的歌,在卫国战争期间成为苏联人民抗击德国法西斯的象征。正由于这首歌具有超出音乐以外的意义,因此获得了崇高的社会地位。
《喀秋莎》的词作者苏联著名诗人伊萨科夫斯基生于斯摩棱斯克州一个贫农家庭。他有13个兄弟姐妹,最后只成活了5个。他排行十二,患有先天性高度近视。父亲为养家,农闲时找到份邮差的工作,每星期去火车站取邮件就把他带上。因而他接触到各种报纸杂志,学会了读书写字。上小学后,因交不起学费多次辍学。他自幼热爱诗歌,崇拜普希金、莱蒙托夫和涅克拉索夫。14岁时他写了一首诗,老师将稿投到莫斯科的《处女地报》。这大大鼓舞了他,决心要成为一个诗人。
十月革命后,伊萨科夫斯基当过小学教师、乡苏维埃政府秘书、报刊编辑,写报道也写诗。由于工作出色,1931年他调到莫斯科某杂志社。后因视力越来越不好,只得离开编辑岗位,全身心投入诗歌创作,陆续出版了多部诗集。
伊萨科夫斯基一生创作了近250首诗歌。他的作品流畅抒情,雅俗共赏,尤其适合谱曲传唱。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抒情诗被作曲家谱成歌曲,风行全国。最流行的有《送别》《有谁知道他》《喀秋莎》《灯光》等,而其中《喀秋莎》又最具传奇色彩。
1938年春,伊萨科夫斯基写下《喀秋莎》的前八行。与他长期合作的作曲家查哈罗夫问他有没有新作,他便拿出未完成的八行诗,但对方并没看上。不久,伊萨科夫斯基结识了作曲家勃兰切尔,对方邀请诗人为他的爵士乐队11月的演出季写一首诗。伊萨科夫斯基想起那八行诗,当场写下交给了勃兰切尔。诗歌所表现的诗情、纯真和音韵美一下子打动了勃兰切尔,歌曲很快就谱好了。乐队指挥也十分喜欢这首歌,催他去要其余几段歌词。而此时诗人已到雅尔塔度夏,勃兰切尔便专程去雅尔塔。在作曲家的鼓励下,伊萨科夫斯基完成了《喀秋莎》全诗。
《喀秋莎》曲调流畅,感情质朴,表达一位少女对远在守卫边疆的恋人的一片痴情。歌曲首次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演员不得不唱了三遍。于是这首歌很快就在全国流传开来。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入侵苏联,德军逼近莫斯科。7月中旬,莫斯科新编的红军近卫军第三师仓促开赴前线。在送行的人群里,莫斯科工业学校的一群女学生唱起:“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漂着柔曼的轻纱,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天……”近卫军第三师的全体官兵向姑娘们行了个庄严的军礼,他们含着激动的泪水伴着歌声走上前线。几天后,在一次极为惨烈的战役中,这个师的官兵几乎全部阵亡。但他们毕竟给德国最精锐的装甲部队狠狠迎头一棒,为红军组建保卫莫斯科的最后防线赢得了宝贵时间。
从此《喀秋莎》在苏联被唱响,是前方战士最喜爱的歌。这支饱含着少女纯情的歌曲使战士们的心灵得到慰藉,对未来充满憧憬。它让美妙的音乐和正义的战争相融合,将姑娘的情爱与士兵们的英勇报国联系在一起。
一次战役间隙,四周非常寂静,苏军战士突然听到从对面敌人战壕里传来一遍又一遍的《喀秋莎》歌声。战士们愤怒了:“怎能让龌龊的法西斯玷污我们的喀秋莎?”于是他们出其不意地冲入敌人的战壕,夺回那张唱片。
“喀秋莎”本是极其常见的俄罗斯女性的名字,后来战士们把自己心爱的火箭炮也亲昵地称为“喀秋莎”。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喀秋莎》在前线战士的心中燃起了胜利的希望。
1943年,伊萨科夫斯基凭着自己的诗作和歌曲获得斯大林奖。他将5万卢布奖金全部捐给故乡福斯霍达村,用于建设文化之家,里面包括小剧场、图书馆等,以丰富乡亲们的文化生活。1985年,福斯霍达村民为缅怀已故诗人伊萨科夫斯基,自筹资金在文化之家内开设了《喀秋莎》博物馆,现为伊萨科夫斯基纪念馆。村里还建有一座象征性的喀秋莎纪念碑。
上世纪50年代《喀秋莎》传入我国,深受中国民众喜爱,成为家喻户晓的流行歌曲。这首诗的译者先后有黄药眠、蓝曼,歌曲《喀秋莎》的译配是赵沨。1956年上海《广播歌选》编辑吕寒柏在赵沨的基础上作了补译和修改,现在传唱的正是这个版本,也是公认译得最好的版本。
1949年,伊萨科夫斯基与作曲家杜那耶夫斯基联袂为音乐喜剧片《库班的哥萨克》创作了4首电影插曲:《红莓花儿开》《你从前是这样》《丰收之歌》《歌唱幸福》。翌年电影一上映,歌曲马上就流传开来,唱遍了全苏联。
《库班的哥萨克》的脚本出自大名鼎鼎的剧作家波戈廷之手。波戈廷因写“列宁三部曲”──《带枪的人》《克里姆林宫的钟声》《悲壮的颂歌》而红极一时。影片描写库班草原上两个集体农庄进行劳动竞赛,男女主人公是这两个农庄的主席,既是竞争对手,又相互爱慕。大家把荒凉的库班草原变成富饶的良田,歌颂了集体农庄庄员们的幸福生活。
我国东北电影制片厂于1950年译制《库班的哥萨克》时,将片名改为《幸福的生活》。4首插曲的歌词由该厂翻译孟广均译成中文,中文歌谱很快就发表在《广播歌选》上。电影放映后,立即风靡全国,大家争相观看。我国同胞正是通过这部影片了解当时苏联人民的幸福生活。
那一首首美妙绝伦的插曲,更让中国观众如醉如痴。《红莓花儿开》以明快、活泼的节奏,跳跃、流畅的旋律,表达了少女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但她又羞于开口,将那复杂心情演绎得淋漓尽致,让人产生无尽遐想。这支歌马上受到广大中国民众的追捧。《你从前是这样》委婉,深情,十分动人,思想内涵已达到一个更深的层次。
上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文坛“解冻”,重新审视文学艺术作品。电影《库班的哥萨克》被否定,它与另一部影片《金星英雄》同时成为“粉饰生活”“无冲突论”的典型。但《库班的哥萨克》的插曲却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它们早已脱离影片本身而独立存在,成为俄罗斯著名歌曲。
4首插曲均由伊萨科夫斯基作词,杜那耶夫斯基谱曲。提起杜那耶夫斯基,中国年长的读者一定不陌生。那首朝气蓬勃、乐观向上的《祖国进行曲》(电影《大马戏团》插曲)就是他谱写的。这支歌音调激昂,节奏铿锵,几乎成了苏联的第二国歌。
现今,在我国许多音乐会上,《喀秋莎》《红莓花儿开》等动人歌曲一再被演绎,承载着几代人美好的青春记忆。一个甲子过去了,这些老歌依旧魅力无穷,相信它们在世界音乐史上能占有一席之地。

(编辑:上海在线 www.shzx.com) 打印】【关闭】【顶部
+ 相关信息咨讯
·追寻长河历史 千年古镇的华丽蜕变
·战火纷飞古建幸遗存 “董公”再现十里长堤
·南下苏城第一古驿 回望御亭千年变迁
·寒食,被“清明”偷走的古老节日
·苏联元帅朱可夫,凭什么被称为“军神”?
·真实的曾文正公,攻取天京时,下令三日不封刀
·饶漱石的军事能力如何? 这一战被叶飞称: 得不偿失
·“考状元,娶公主”,其实当驸马的日子不咋地
·唐朝秘事:武则天做的这一件事情,让唐高宗动了废
·1799年乾隆驾崩后,清朝发生了什么?你了解吗?
版权与免责声明:
1.上海在线 www.shzx.com自身不采编任何新闻信息,本站所载作品均转载自境内其他合法网站,本站不刊发涉政治、国际、时评、贸易争端、涉外涉港澳台文章。
2. 本站刊载之作品,均来自我站会员在线投稿,全部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承担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3. 因难以对所有会员投稿文章事前版权筛查,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被侵权需本网删除的,请根据“避风港原则”在作品在本网发表之日或发现被侵权之日起30日内务必发邮件law###shzx.com(发送时请将###更换为@)书面通知我站,若未书面通知我站不负法律责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2020 上海远方信息&资讯厨房 ChinaPUB 3 上海在线SHOL www.shz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络作品传播权及著作权声明
即日起本站不再设国内、国际、时评等国家严控新闻信息栏目 不再刊发涉政治、国际、时评、贸易争端、涉外涉港澳台文章 欢迎各级部门监督指导
媒体合作(发稿采访发布会等)微信:yuanfangnet QQ:156988883 点击可以在线给我们留言,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回复您 商业合作及不良信息处理电话:021-34121912


公安备案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2854号

工信部ICP备案号:沪ICP备17046604号-10